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趾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趾上
定位與取穴
二趾上為經外奇穴,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上,具體位置在足背第二趾(次趾)近端節骨與中節骨交接處上方一寸,約當內庭穴與陷谷穴連線之中點。內庭穴在第二、三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,陷谷穴則在第二、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。此穴取法可依《類經圖翼》所載:「灸足第二指上一寸」,即以第二趾根部為基準,向近端量取一寸定位。
主治與功效
二趾上穴主治水病,即與水液代謝失常相關的病症,如水腫、小便不利、腹脹等。《類經圖翼》強調「隨年壯」,意指灸療壯數需依患者年齡而定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治療思想。從經絡理論分析,足陽明胃經屬土,主運化水濕,此穴位於胃經旁側,能調節脾胃功能,促進水液輸布。此外,足背為陽氣所聚,灸此穴可溫陽化氣,助水濕消散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水病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尤其脾失健運時,水濕停聚而成腫滿。二趾上穴鄰近胃經滎穴(內庭)與輸穴(陷谷),滎穴主身熱,輸穴主體重節痛,此穴介於二者之間,兼具清熱與利濕之效。透過灸法刺激,能激發經氣,協調脾胃升降,使水濕得化、津液得行。
操作與應用
傳統以艾灸為主,灸量依「隨年壯」原則,即每歲一壯,成人通常灸數十壯。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3~0.5寸,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手法。臨床可配伍陰陵泉、三陰交等健脾利濕穴,或配合中藥如五苓散、實脾飲等加強療效。
文獻考據
除《類經圖翼》外,此穴亦見於部分民間醫籍,歸類於「奇穴」範疇。其定位與現代「胃經經筋」理論相呼應,足背區域的刺激點常對應消化系統功能調整,反映中醫「遠端取穴」的治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