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陰一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陰一陽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二陰一陽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經絡學說與針刺治法兩大範疇,以下分述之:

一、經絡學說:少陰與少陽之配屬

「二陰一陽」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,原文載:「二陰一陽,病出於腎。」此處「二陰」指足少陰腎經,「一陽」指手少陽三焦經。明代醫家馬蒔註解認為,此句闡述腎與三焦的病理關係,若腎氣偏盛而三焦氣化不利,則病邪易從腎經顯現。

  1. 足少陰腎經
    屬陰經,主藏精、主水液代謝,為先天之本。其經脈循行於下肢內側後緣,上貫肝膈,入肺絡心,終注於胸中,與三焦經氣相銜接。腎氣失常可表現為水腫、遺精、腰膝痠軟等症。
  2. 手少陽三焦經
    屬陽經,主司氣化,通調水道,為「決瀆之官」。其經脈布於上肢外側中線,上肩入缺盆,散絡心包,下膈屬三焦。三焦氣機不暢時,可能出現耳鳴、脹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腎與三焦在生理上相互為用:腎陽溫煦三焦氣化,三焦水道通調則助腎行水。病理上,腎病可影響三焦功能,反之亦然,故《內經》強調「病出於腎」時,需兼顧少陰與少陽的調理。

二、針刺治法:熱厥之治療原則

「二陰一陽」另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,原文提出:「刺熱厥者,二陰一陽。」此指治療熱厥證的針刺手法,其核心在於「補陰瀉陽,引熱外達」。

  1. 熱厥的病機
    熱厥屬陽氣亢盛於外,陰氣不足於內,導致手足厥冷而胸腹灼熱。其本質為陽熱鬱閉,陰不制陽。
  2. 針刺操作

    • 二陰:針刺陰經(如足少陰腎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二次,行補法,以滋養陰液、涵斂虛陽。
    • 一陽:針刺陽經(如手少陽三焦經、足陽明胃經)一次,行瀉法,以疏泄亢盛之陽熱。

此法通過補陰瀉陽的配穴比例,促使陰陽恢復平衡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為「補瀉兼施」的針灸配穴原則,廣泛應用於虛實夾雜之證。

三、理論延伸

「二陰一陽」的概念亦反映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的哲學思想。腎(少陰)為水火之宅,內寓真陰真陽;三焦(少陽)為氣機樞紐,協調上下水火。二者配合,體現了陰中涵陽、陽中寓陰的動態關係。在臨床辨證中,需審察陰陽偏勝,靈活運用經絡與針刺理論。

此術語的雙重意涵,彰顯中醫學「理法方藥(穴)」一體化的特色,既有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基礎,又涵蓋治療技術的具體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