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變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變蒸

變蒸,又名小兒變蒸,是指嬰兒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出現身熱、脈亂、汗出等症狀,但身體沒有大病的情況。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的王叔和《脈經》中,隨後在隋唐以後得到不斷補充和發展。唐朝的《諸病源候論》將變蒸解釋為「嬰兒因為氣血逐漸長大所產生的現象」,而明朝的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則提到「嬰兒自出生後三十二天開始變,第二次變成蒸。到第十次變成五次小蒸,再經過三次大蒸,總共五百七十六天後就成為成人。」這些著作還認為「嬰兒變蒸是為了調整血脈和五臟功能」。《外臺祕要》則說「嬰兒變蒸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、脈搏不規律、出汗、眼睛不明亮、微微顯得驚恐。」

明朝的張景嶽對於變蒸的解釋持有不同觀點。他在《景嶽全書》中提到「變蒸是指在嬰兒期間出現的身體不適,不是因為外感,而是內在的損傷。至今未聽說有沒有原因而生病的情況,怎麼可以說是變蒸呢?」清朝的陳復正則支持了張景嶽的觀點。很多醫生相信變蒸不是一種疾病,而是嬰兒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。

變蒸的症狀

  • 身熱:嬰兒體溫升高,但通常不超過38℃。
  • 脈亂:嬰兒的脈搏跳動沒有規律。
  • 汗出:嬰兒出汗,但並沒有伴隨著發熱。
  • 目睛不明:嬰兒的眼睛看起來模糊,不能清晰看到東西。
  • 微似欲驚:嬰兒表現出稍微驚恐的樣子。

變蒸的治療方法

  • 清熱解毒:可以使用中藥如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來清熱解毒。
  • 健脾益氣:可以使用中藥如山藥、白朮、茯苓等來健脾益氣。
  • 安神定驚:可以使用中藥如珍珠母、琥珀、硃砂等來安神定驚。

通常情況下,變蒸是嬰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,不需要治療。但如果症狀嚴重,建議帶著嬰兒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