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陰二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陰二陽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二陰二陽」為經絡與臟腑相合之特定組合,主要指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,原文提及:「二陰二陽,病在肺,少陰脈沈,勝肺傷脾,外傷四肢。」唐代王冰註解進一步闡明:「二陰謂手少陰心之脈也,二陽亦胃脈也,心胃合病,邪上下並,故內傷脾,外傷肺也。」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理論基礎。

1. 二陰:手少陰心經

手少陰心經屬少陰經,為「二陰」之一,與心臟功能密切相關。心主血脈,藏神明,其經脈起於心中,下絡小腸,上行至目系。若心經氣血失調,可能出現心悸、失眠、胸悶等症。

《內經》指出,少陰脈沈(脈象沉細)時,心陽不足,可能影響肺氣宣發(「勝肺」),因心火不足無法溫煦脾土,進一步導致脾失健運(「傷脾」),表現為四肢乏力、食欲不振等。此即「心胃合病」之病理關聯。

2. 二陽:足陽明胃經

足陽明胃經屬陽明經,為「二陽」之一,主受納腐熟水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其經脈循行於面部、胸腹及下肢,與脾相表裏。胃經病變常見脘腹脹滿、牙痛、鼻衄等症。

王冰註解強調,胃脈異常時,邪氣可能上逆犯肺(「外傷肺」),因胃氣以降為順,若胃失和降,濁氣上攻,可影響肺之肅降,引發咳嗽、氣逆等;同時,胃病及脾(「內傷脾」),導致運化失常,四肢不得濡養,故見「外傷四肢」之症。

3. 二陰二陽的病理互動

心與胃在五行中分屬火與土,存在「火生土」的相生關係。若心陽虛衰(少陰病),則胃土失於溫煦(陽明功能減退),形成「母子同病」。臨床上,此類病機可見於心脾兩虛心肺氣虛證候,表現為氣短、消化不良、肢體倦怠等。

此外,《內經》提及「少陰脈沈」時,強調脈象與臟腑關聯:心脈沉細反映陽氣不足,連帶影響胃脈(陽明)的燥熱特性,使整體氣機升降失司,進一步波及肺脾。此為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臟腑相關」理論的具體體現。

4. 與其他經典理論的聯繫

  • 六經辨證:少陰與陽明同屬六經系統,少陰為寒化、熱化之樞,陽明多實熱證,二者並病時需辨寒熱虛實。
  • 五行生剋:心火不生胃土,或胃土反侮心火(土壅火鬱),均可能加劇病情。

綜上,「二陰二陽」不僅是經脈組合,更涵蓋臟腑生理互動與病理傳變的深層機制,為中醫診療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