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陰

在中醫學中,「二陰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:

  1. 指少陰經
    「二陰」在《內經》中常作為「少陰」的代稱,與「一陰」(厥陰)、「三陰」(太陰)共同構成三陰經的系統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提到:「二陰急為癇厥」,意指少陰經氣機急促時,可能引發癇證或厥逆等病症。明代醫家張景嶽在註解中明確指出:「二陰,少陰也。」此處的「二陰」即指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,二者與人體的陰液代謝、心神調節及生命根本密切相關。少陰為水火之臟,腎主藏精,心主血脈,若少陰病變,常見脈微細、但欲寐、四肢厥冷等虛寒之象,或陰虛火旺之證。
  2. 指前後二陰(尿道與肛門)
    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載:「腎開竅於二陰」,又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言:「腎主二陰」,此處「二陰」專指人體的下竅,即前陰(外生殖器與尿道)與後陰(肛門)。中醫認為,腎司二便,其氣化功能直接影響排尿與排便的順暢與否。若腎陽不足,可致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或五更泄瀉;腎陰虧虛則可能出現小便短赤、便秘等症。此外,脾的升清與肺的宣降亦協同腎氣,共同調節二陰功能。

延伸理論

  • 與臟腑關係:二陰的功能雖由腎主導,但亦與其他臟腑相關。例如,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鬱化火,可下擾前陰,導致淋濁或疝痛;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氣不降可能引發便秘。
  • 經絡聯繫:足少陰腎經循行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,其經別「上至腎,當十四椎,出屬帶脈」,與二陰的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臨床上,針灸少陰經穴(如太谿、照海)可調治二陰疾患。

古籍補充
《靈樞·本輸》進一步闡述:「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府也,少陰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」說明少陰經與二陰的聯繫,不僅限於局部,更涉及全身水液代謝的整體調控。

綜言之,「二陰」在中醫理論中既是經脈名,亦為生理結構的統稱,其概念貫穿臟腑、經絡及病機辨證,為臨床診治大小便異常、生殖功能障礙等病症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