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陽一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陽一陰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二陽一陰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涉及經絡病理與針刺治法兩大範疇,其核心思想皆與陰陽氣血的平衡調節密切相關。

一、經絡病理:陽明與厥陰之病機

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提出:「二陽一陰,陽明主病。」此處「二陽」指足陽明胃經,「一陰」指足厥陰肝經。王冰註解闡明,厥陰屬肝木,陽明屬胃土,二者相剋(木剋土),故當肝氣過盛或胃土虛弱時,肝木乘土,導致陽明胃經功能失調,表現為胃脘脹痛、嘔逆、消化不良等症。此病機反映了五行生剋與經絡傳變的關係,臨床治療需兼顧疏肝和胃,如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減調理。

二、針刺治法:寒厥之調氣術

《靈樞·終始》載:「刺寒厥者,二陽一陰。」此處「二陽」指針刺陽經二次,「一陰」指針刺陰經一次,具體操作為:

  1. 補陽瀉陰:先以補法刺陽經(如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)兩次,助陽氣升發;再以瀉法刺陰經(如足太陰脾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一次,祛除陰寒之邪。
  2. 調和陰陽:寒厥成因多為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,此法通過強化陽經氣血、削弱陰經寒凝,使陽氣復振而驅散陰邪,改善四肢厥冷、脈沉遲等寒厥症狀。此技法體現《內經》「從陽引陰」的治療原則。

三、理論延伸:陰陽互根與經絡互動

「二陽一陰」的應用,深植於中醫陰陽互根理論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厥陰為風木之臟,二者氣機升降相因。若肝氣鬱滯化火(厥陰病變),可上擾陽明而見口苦、頭痛;反之,陽明燥熱亦可下灼肝陰,引發筋脈拘急。故臨床辨證時,需審察二經氣血盛衰與傳變路徑,靈活施治。

綜上,「二陽一陰」不僅是病理描述,更是治療法則,貫穿中醫辨證論治與針灸調氣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