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陽三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陽三陰是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主要涉及陽明經與太陰經的生理特性與病理關係。此名詞源自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,原文記載:「二陽三陰,至陰皆在,陰不過陽,陽氣不能止陰。陰陽並絕,浮為血瘕,沈為膿胕。」後世醫家如馬蒔進一步闡釋,明確指出「二陽」為足陽明胃經,「三陰」為手太陰肺經。以下從經絡屬性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現三方面詳述:
一、經絡歸屬與陰陽特性
-
二陽(陽明經)
- 足陽明胃經屬「陽明」,為「兩陽合明」之經,氣血旺盛,主司消化與氣血化生。其循行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下行至足,與脾胃相表裡,主「受納腐熟水穀」,為「水穀之海」。
- 陽明經多氣多血,病理上易出現「熱證」「實證」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病」的壯熱、煩渴、便秘等。
-
三陰(太陰經)
- 手太陰肺經屬「太陰」,為「三陰之始」,主氣機宣降與水液代謝。其循行起於中焦(脾胃),上行至胸,與大腸相表裡,主「朝百脈」而調節全身氣血。
- 太陰經多氣少血,病理上易見「虛寒」「濕滯」,如《傷寒論》「太陰病」的腹滿、吐利、舌苔白滑等。
二、生理互動:陰陽調和之關鍵
《內經》強調「陰陽互根」,二陽與三陰的協調體現於:
- 氣血生成:胃經化生水穀精微(陽明為「氣血之源」),上輸於肺(太陰主「散精」),形成「宗氣」以推動血行。
- 津液代謝:肺主通調水道(太陰布散津液),需胃經水穀之氣為物質基礎;反之,肺氣肅降助胃氣下行,防止胃火亢逆。
若二者失衡,則如《陰陽類論》所言「陰不過陽,陽氣不能止陰」,導致陰陽氣機壅滯。
三、病理表現:陰陽失調之病機
-
「浮為血瘕」
- 陽明氣血壅滯(如胃熱熾盛),加上太陰宣降失常(肺氣鬱閉),可致血行不暢,形成「血瘕」(瘀血積聚之症),臨床可見腫塊、痛有定處、舌紫暗等。
-
「沈為膿胕」
- 太陰濕盛(肺脾失運),陽明熱毒內蘊(如腸癰),濕熱搏結則化腐成膿,發為「膿胕」(深部膿腫或潰瘍),症見局部腫痛、潰瘍流膿、脈沉滑等。
此類病機在《金匱要略》「肺癰」「腸癰」等篇章中亦有呼應,強調陽明太陰同病時需「清熱化瘀」與「健脾排膿」並施。
四、臨床應用舉隅
-
針灸配穴
- 調和二陽三陰,常取足三里(胃經合穴)配太淵(肺經原穴),以健運中焦、益氣通脈。
-
方劑配伍
- 如《溫病條辨》「宣白承氣湯」,以石膏(清陽明胃熱)合杏仁(宣太陰肺氣),治療肺胃熱結之喘咳便秘。
綜上,「二陽三陰」不僅是經絡分類,更反映中醫「臟腑相關」「陰陽互濟」的核心思想,對理解氣血津液病變與治療策略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