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陽之中醫涵義探析
「二陽」為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所載之重要概念,專指「陽明」經脈系統。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明言:「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」,而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進一步闡述「二陽之病發心脾」,唐代王冰註解時更明確指出:「二陽謂陽明大腸及胃之脈也」。此說揭示二陽與陽明經腑的密切關聯,以下分從經絡、生理病理及經典理論三層次詳述之。
一、經絡體系中的定位
陽明經包含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,二者同屬「二陽」範疇。其經脈循行特點如下:
- 足陽明胃經: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下行環唇,循喉嚨入缺盆,屬胃絡脾,主受納腐熟水穀。
- 手陽明大腸經:起於食指末端(商陽穴),上循臂外側,絡肺下膈屬大腸,主傳導糟粕。
二者形成「陽明—太陰」(胃—脾、大腸—肺)表裏配合關係,共司氣血生化與傳輸,故《靈樞·本輸》稱陽明為「五臟六腑之海」。
二、生理功能與病理特徵
陽明經多氣多血,其功能失常常表現為「陽明病」,《傷寒論》歸納為「胃家實」:
- 經證:邪熱亢盛於陽明經脈,見身大熱、大汗出、大渴引飲、脈洪大(白虎湯證)。
- 腑證:燥熱內結胃腸,見腹滿痛、便秘、譫語(承氣湯證)。
《陰陽別論》「二陽之病發心脾」一說,反映陽明與心脾的病理傳變:
- 陽明胃脈虛弱→氣血化源不足→心失所養(心悸、失眠)
- 大腸傳導失司→濁氣上逆→脾失健運(腹脹、納呆)
三、經典理論延伸
- 三陰三陽開闔樞:
陽明屬「闔」,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謂:「陽明為闔」,主收斂陽氣,調節氣機降濁。若闔機失司,則見嘔吐、呃逆等氣逆之證。 - 脈診應用:
《脈經》載陽明脈「浮大而短」,病脈可見滑數(實熱)或沉弱(虛寒),尤以右關(胃)、右寸(大腸)為候診重點。 - 與其他經脈互動:
陽明與少陽同屬陽經,但少陽為「樞」,主半表半裏;陽明為「闔」,主裏實熱證。臨床常見少陽邪傳陽明之「少陽陽明合病」,如大柴胡湯證。
綜觀之,「二陽」之論不僅是經脈命名,更涵蓋氣化功能、病理傳變及診治綱領,為中醫理論中「六經辨證」之核心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