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十三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十三蒸

二十三蒸為古代中醫對虛勞熱病之細緻分類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此理論將人體因虛勞或熱病後調攝失當所致之慢性虛熱病證,依病位與症狀差異歸納為二十三類,統稱「蒸病」。其病機多因熱病初癒,氣陰兩傷之際,過食牛羊肉、肥膩厚味,或飲酒無度、房勞不節,致餘熱內伏,耗傷陰血,久則成蒸。若遷延不癒,恐轉為「疳病」,深入臟腑。

以下分述二十三蒸之病位與臨床特徵:

  1. 胞蒸:熱聚下焦,症見小便黃赤。
  2. 玉房蒸:男女精室受擾,男子遺精漏瀝,女子月經失調。
  3. 腦蒸:虛熱上沖頭腦,頭暈悶熱。
  4. 髓蒸:髓海空虛,自覺髓沸而熱。
  5. 骨蒸:腎陰虧極,齒黑枯槁,為虛勞重症。
  6. 筋蒸:肝血不足,爪甲乾焦。
  7. 血蒸:血分伏熱,髮失濡養而枯焦。
  8. 脈蒸:營血失調,脈象紊亂。
  9. 肝蒸:肝陰虧損,目眶晦暗。
  10. 心蒸:心火上炎,唇焦乾裂。
  11. 脾蒸:脾陰耗傷,舌面乾燥。
  12. 肺蒸:肺津不足,鼻竅乾燥。
  13. 腎蒸:腎精虧虛,兩耳焦枯。
  14. 膀胱蒸:熱偏膀胱經,右耳獨焦。
  15. 膽蒸:膽熱上熏,眼白渾濁失色。
  16. 胃蒸:胃陰不足,舌下疼痛。
  17. 小腸蒸:下唇焦燥,反映小腸有熱。
  18. 大腸蒸:鼻右孔乾痛,大腸津虧。
  19. 三焦蒸:三焦氣機失調,寒熱往來。
  20. 肉蒸:肌肉間隱熱不散。
  21. 膚蒸:皮膚燥熱。
  22. 皮蒸:表皮蒸灼感。
  23. 氣蒸:氣分鬱熱,遍身煩熱。

此分類體系體現中醫「臟腑辨證」與「氣血津液辨證」之結合,強調虛熱內生與特定體徵的對應關係。其病理多與陰虛火旺、餘熱未清相關,後世醫家亦據此發展出滋陰清熱、調和營衛等治法,如《外臺秘要》所載「五蒸湯」即為代表方劑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