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十三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二十三蒸,是古代二十三種蒸病的總稱。見《諸病源候論.虛勞骨蒸候》:「二十三蒸:一、胞蒸,小便黃赤;二、玉房蒸,男則遺瀝漏精,女則月候不調;三、腦蒸,頭眩悶熱;四、髓蒸,髓沸熱;五、骨蒸,齒黑;六、筋蒸,甲焦;七、血蒸,發焦;八、脈蒸,脈不調;九、肝蒸,眼黑;十、心蒸,唇焦;十一、脾蒸,舌乾;十二、肺蒸,鼻乾;十三、腎蒸,兩耳焦;十四、膀胱蒸,右耳偏焦;十五、膽蒸,眼白失色;十六、胃蒸,舌下痛;十七、小腸蒸,下唇焦;十八、大腸蒸,鼻右孔乾痛;十九、三焦蒸,亦雜病,乍寒乍熱;二十、肉蒸;二十一、膚蒸;二十二、皮蒸;二十三、氣蒸,遍身熱。凡諸蒸患,多因熱病患愈後,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。久蒸不除。則變成疳。」
二十三蒸是由於熱病後,飲食不節,房事不慎,導致內熱熾盛,蒸騰於上,侵犯臟腑而引起的一種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身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、苔黃、脈數等。
二十三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熱病後,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膩、辛辣刺激之品,或飲酒過度,均可導致內熱熾盛,蒸騰於上。
- 房事不慎,過度房事,耗傷精氣,損傷陰液,導致陰虛內熱,蒸騰於上。
- 情志不遂,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憂思等,可導致肝氣鬱結,化火上蒸。
- 久病體虛,正氣不足,抵抗力下降,也易於引起二十三蒸。
二十三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身熱,常常是全身發熱,或局部發熱,或熱感不明顯。
- 口渴,常常是口乾舌燥,不思飲水。
- 煩躁,常常是心煩意亂,坐立不安。
- 舌紅,常常是舌質紅、苔黃。
- 脈數,常常是脈象數、滑、有力。
二十三蒸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- 犀角地黃湯:犀角、地黃、丹皮、赤芍、生地、黃柏、澤瀉、茯苓、甘草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、養陰生津的功效,適用於二十三蒸的熱盛型。
- 白虎加人參湯:生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天花粉、麥冬、石斛、甘草、人參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、養陰益氣的功效,適用於二十三蒸的陰虛內熱型。
- 當歸四逆湯: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細辛、乾薑、附子。本方具有溫經散寒、養血活血、通脈止痛的功效,適用於二十三蒸的氣血虛弱型。
二十三蒸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平時注意飲食調節,少吃肥甘厚膩、辛辣刺激之品,多吃新鮮蔬果。
-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二十三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