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十七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十七氣
在中醫理論中,「二十七氣」為人體經絡系統中氣血運行之總稱,涵蓋十二經脈與十五絡脈之氣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明確指出:「經脈十二,絡脈十五,凡二十七氣,以上下。」此二十七氣貫通全身,維繫臟腑與肢節的聯繫,並通過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完成氣血的輸布與匯聚。
二十七氣的組成與運行
- 十二經脈之氣
十二經脈為氣血運行之主幹,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包含手三陰(肺、心包、心)、手三陽(大腸、三焦、小腸)、足三陰(脾、肝、腎)、足三陽(胃、膽、膀胱)經脈。其氣血循行遵循「如環無端」的規律,形成陰陽表裏相合的關係。 - 十五絡脈之氣
十五絡脈由十二經脈各分出一絡,加上任脈、督脈之絡及脾之大絡(大包穴)組成。絡脈之氣主要溝通表裏兩經,加強經脈之間的橫向聯繫,並輸布氣血至細小分支(孫絡、浮絡)。
二十七氣與五輸穴的關係
《靈樞》強調:「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。」五輸穴為經氣運行的關鍵節點,其流注順序如下:
- 井穴:氣血初出,如泉水之源,主瀉熱醒神(如少商、湧泉)。
- 滎穴:氣血微流,如細水成滎,主治熱病(如魚際、然谷)。
- 輸穴:氣血灌注,如水流轉輸,調節臟腑(如太淵、太衝)。
- 經穴:氣血暢行,如江河奔湧,通調經絡(如經渠、陽輔)。
- 合穴:氣血深聚,如百川入海,匯於臟腑(如尺澤、陰陵泉)。
氣血循環與臟腑聯繫
二十七氣通過五輸穴的逐級傳導,將氣血由四肢末端(井穴)輸送至軀幹,最終歸於臟腑,形成「外內相貫,如環無端」的循環體系。此過程不僅維持生理功能,亦反映病理變化。例如,當某經氣血異常時,可通過刺激相應五輸穴調整氣機,如肝鬱取太衝(輸穴),肺熱刺少商(井穴)。
理論延伸:經絡與天地相應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將二十七氣與自然界類比,認為其運行規律暗合天地陰陽之道。十二經脈應十二月,十五絡脈應十五水道,而五輸穴的流注則象徵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的生剋關係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綜言之,二十七氣為中醫經絡學說的核心概念之一,其理論貫穿診斷、治療與養生,揭示人體氣血運行的動態平衡機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