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十八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十八脈詳解
一、脈象系統的二十八脈
中醫脈診中的二十八脈是臨床常見的基本脈象,反映了人體氣血陰陽的變化狀態,為歷代醫家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這二十八種脈象分別為:
- 浮脈:脈位表淺,輕取即得,主表證
- 沉脈:脈位深沉,重按始得,主裡證
- 遲脈:脈來遲緩,一息不足四至,主寒證
- 數脈:脈來急速,一息五至以上,主熱證
- 滑脈: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,主痰飲、食滯、實熱
- 澀脈:往來艱澀,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血瘀、精傷血少
- 虛脈:舉按無力,應指空豁,主氣血兩虛
- 實脈:舉按有力,應指充實,主實證
- 長脈:首尾端直,超過本位,主陽證、熱證
- 短脈:首尾俱短,不及本位,主氣鬱、氣虛
- 洪脈:脈體闊大,來盛去衰,主熱盛
- 微脈:極細極軟,若有若無,主陽氣衰微
- 緊脈:緊張有力,如轉繩索,主寒證、痛證
- 緩脈:一息四至,來去弛緩,主濕證、脾虛
- 弦脈:端直以長,如按琴弦,主肝膽病、痛證
- 芤脈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主失血、傷陰
- 革脈:弦急中空,如按鼓皮,主精血虧虛
- 牢脈:沉實大弦長,主陰寒內實
- 濡脈:浮細而軟,主虛證、濕證
- 弱脈:沉細而軟,主氣血不足
- 散脈:浮散無根,至數不齊,主元氣離散
- 細脈:脈細如線,應指明顯,主氣血兩虛
- 伏脈:重按推筋著骨始得,主邪閉、厥證
- 動脈:滑數有力,短如豆動,主驚恐、疼痛
- 促脈:數而時止,止無定數,主陽盛熱實
- 結脈:緩而時止,止無定數,主陰盛氣結
- 代脈:脈來中止,止有定數,主髒氣衰微
- 大脈:脈體寬大,但無洶湧之勢,主邪盛病進
二、經絡系統的二十八脈
《靈樞·五十營》所載二十八脈,構成了人體經絡系統的主幹,包括:
- 十二正經(左右各一,共二十四脈):
- 手三陰經: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
- 手三陽經: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
- 足三陰經: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
- 足三陽經: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
-
奇經八脈中的四脈:
- 任脈(單一)
- 督脈(單一)
- 陽蹻脈(左右各一)
- 陰蹻脈(左右各一)
這二十八脈構成了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,與臟腑相連,內屬腑臟,外絡肢節,共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三、脈象與經絡的關係
中醫理論中,脈象變化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二十八脈象反映的是全身氣血陰陽的整體狀態,而二十八經脈則是氣血運行的具體通路。兩者相互印證:
-
脈象反映經絡狀態:不同經脈的病變可表現為特定的脈象變化。如肝經病變多見弦脈,心經病變可現數脈或代脈。
- 經絡影響脈象形成:寸口脈(橈動脈)之所以能候全身之氣,是因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與各經脈氣血相通。
- 脈診定位:古代醫家提出"三部九候"診法,將脈象變化與特定經脈、臟腑相對應,如左寸候心與小腸,右寸候肺與大腸等。
二十八脈象與二十八經脈共同構成了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,為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依據。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,使其成為中醫學獨特的診斷方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