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變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變病
變病為中醫病證名,指疾病發展過程中,與初始病機或證候表現產生顯著差異的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提及:「其變病,刺郄中血者。」清代醫家姚止庵註解:「變病,謂與初起之病不同。」此概念強調疾病並非靜態,而會隨正邪交爭、體質差異、治療干預或外邪深入等因素動態演變,形成與原發病相異的證候特徵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病機轉化
變病的核心在於「病機轉化」。中醫認為,疾病發展受六淫、七情、飲食勞倦等影響,可能由表入裏(如風寒表證化熱成裏熱證)、由實轉虛(如肝鬱氣滯日久耗血成肝血虛),或寒熱錯雜(如太陽病誤治後形成少陰熱化證)。《傷寒論》中「傳變」理論即屬此類,如太陽病誤下後出現「結胸」或「痞證」,均屬變病範疇。 - 臟腑生剋關係
五行生剋失常可導致變病。例如,肝氣鬱結(木鬱)可能乘脾土(肝木克脾土),引發腹脹、泄瀉等脾虛症狀;或子病及母(肝病傳腎),出現腰膝痠軟等腎虛表現。此類變化均屬原發病機擴展至他臟的「變病」。 - 治療不當誘發
誤治(如過汗、誤下、濫補)可能迫使邪氣內陷或正氣耗傷,形成變病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淋家誤發汗可致「便血」;《溫病條辨》亦指出,溫病初期過用寒涼易使邪氣冰伏,轉為濕熱膠結之變證。
臨床表現與辨治要點
變病的證候複雜多樣,需透過「審證求因」追溯病機演變。例如:
- 外感病變病:風寒表證未解,入裏化熱可現高熱、口渴、苔黃,治宜清解裏熱(如白虎湯);若兼腑實,則需通下(如大承氣湯)。
- 內傷病變病:長期情志抑鬱(肝氣鬱結)可化火生風,見頭痛、眩暈,治宜清肝瀉火(如龍膽瀉肝湯);若耗傷陰血,則需滋陰柔肝(如一貫煎)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靈樞·病傳》提出「病先發於某臟,傳之他臟」的傳變規律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病之常變,醫者不可不察」,指出變病需動態調整治法。歷代醫家對「壞病」(傷寒誤治後變證)、「伏邪」(邪氣潛伏後發作)等概念,均屬廣義變病的探討。
綜言之,變病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動態思維,臨床需緊扣病機演變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