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腧諸經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腧諸經心痛

證名,屬中醫心痛範疇之一,指外邪侵襲背腧諸經,導致經氣逆亂、氣血瘀阻而引發的心背牽引疼痛之證。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九》,其描述「心背相引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」,強調疼痛特徵為心前區與背部相互牽掣,甚則痛勢貫穿胸背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內犯:風寒濕等外邪客於背腧(如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),循經內傳,擾亂心脈氣血。
  2. 經絡壅滯: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要穴,邪阻經絡,影響心氣運行,不通則痛。
  3. 氣血失和:邪滯日久,氣血瘀結,心脈失養,加劇心背掣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前區疼痛牽連背部,或背部痛引心胸,呈陣發性刺痛或絞痛。
  • 兼症:或伴胸悶、氣短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沉弦或緊。

中醫辨治

  1. 治則:以通絡止痛、調和氣血為主,兼祛外邪。
  2. 方藥
    • 若屬風寒客絡,可用烏頭赤石脂丸(《金匱要略》)溫經散寒;
    • 氣滯血瘀者,選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活血通絡;
    • 若兼痰濕阻絡,合用瓜蔞薤白半夏湯(《金匱要略》)化痰寬胸。
  3. 針灸:取心俞、厥陰俞、內關、膻中等穴,針灸並施以通調經氣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一般心痛之別:背腧諸經心痛特異性在於「心背相引」,病位與足太陽膀胱經及背俞穴密切相關,不同於單純心脈瘀阻或痰濁閉阻之心痛。
  • 與胸痹關係:部分胸痹證(如《金匱要略》「胸背痛」)與此證病機相通,然背腧諸經心痛更強調外邪誘因與經絡傳變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經絡-臟腑」相關理論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外邪性質與氣血狀態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