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扇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扇門

二扇門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針灸大成》。其定位於手背部,具體位置在中指與無名指之指蹼緣,當赤白肉際下0.5寸處。此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區域,臨床多用於外感熱病及局部病症的治療。

穴位功效與主治

  1. 發汗解表
    掐按二扇門為中醫小兒推拿常用手法之一,具有較強的發汗作用,傳統用於外感風寒所致之發熱無汗。操作時以拇指指甲重掐,配合開天門、推坎宮等手法,可助邪從汗解。
  2. 清熱瀉火
    該穴位於三焦經所過之處,三焦主司氣化與水道通調。刺激此穴能疏泄三焦鬱熱,對熱病初起、煩躁口渴等症有一定緩解效果。
  3. 眼科及皮膚科應用
    《針灸大成》提及灸二扇門3-7壯可治療疥瘡、目赤腫痛等症。此因三焦經「上項繫耳後,出耳上角」,其支脈連目繫,而灸法能溫通經氣、祛風止癢。

操作手法與配伍

  •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指蹼。
  • 推拿:以掐法為主,力度需透達皮下,多與清天河水、退六腑等手法同用,增強退熱之效。
  • 配伍穴位
    配合合谷、曲池可增強解表之力;
    若治目疾,可配風池、太陽穴以疏風明目。

理論依據

二扇門之效與其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手少陽三焦經「主氣所生病」,而心包經代心受邪,此穴恰處兩經之交,故能調暢氣機、透達表邪。其退熱機理在於通過刺激體表特定點,激發衛氣運行,使「熱隨汗泄」,符合《內經》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此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但臨床應用體現了中醫「經外奇穴」的靈活性,尤其在小兒外感及急症處理中具有獨特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