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陵
「二陵」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名詞,指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與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兩穴的合稱。此二穴分屬陰陽兩經,位置相近而功能各異,臨床上常相互配伍,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。
陰陵泉
歸經:足太陰脾經(合穴,五行屬水)
定位:位於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,當脛骨內緣與腓腸肌之間。
功能主治:
- 健脾化濕:主治腹脹、水腫、小便不利等濕困脾土之證。
- 通利三焦: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黃疸、帶下。
- 局部作用:緩解膝關節腫痛、下肢痿痹。
陽陵泉
歸經:足少陽膽經(合穴,五行屬土;八會穴之「筋會」)
定位:位於小腿外側,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。
功能主治:
- 疏肝利膽:主治脅痛、口苦、膽囊炎等肝膽鬱熱證。
- 舒筋活絡:為治療筋病要穴,適用於中風偏癱、肩周炎及下肢痿痹。
- 調和少陽:改善少陽經氣機不暢引起的偏頭痛、耳鳴。
二陵配伍意義
陰陵泉屬脾經,主運化水濕;陽陵泉屬膽經,主疏泄氣機。二者相配,體現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治療思路,常用於:
- 濕熱蘊結證:如黃疸、淋證,二穴同刺以清利濕熱。
- 經絡痹阻:下肢氣血不暢時,可協同疏通脾膽二經。
- 陰陽失調:透過調節陰經與陽經的平衡,改善整體氣血運行。
古籍記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陰陵泉「主腹中氣脹,溏泄」,陽陵泉「主膽脹,脅下滿」。
- 《針灸大成》強調陽陵泉為「筋會」,主「半身不遂,腳氣筋攣」。
二陵的應用,體現中醫針灸「辨經取穴」與「陰陽互濟」的核心理念,臨床須結合辨證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