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二火」詳解
「二火」為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的重要概念,其涵義因上下文而異,主要可分為兩種解釋,皆與臟腑陰陽屬性及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
一、指肝與心
理論依據:
《素問·逆調論》提出:「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栗。」此處「二火」特指肝與心兩臟,其論述核心在於陰陽平衡與寒熱調節。
中醫理論解析:
- 肝為「一陽」:
肝屬厥陰經,雖為陰臟,然其性主升發,內寄相火,故稱「一陽」。相火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之一,與肝的疏泄功能相關,過旺則易化火。 - 心為「二陽」:
心屬少陰經,為「君火」所居之處,主血脈與神志。君火為全身之主宰,需下濟腎水以維持水火既濟。心火過亢則耗傷陰液,導致心腎不交。 - 腎水與二火之關係:
腎為「孤臟」,屬陰中之陰,主藏精、主水。當肝心二火過旺(如情志化火或陰虛陽亢),腎水不足無法制約,則出現「一水不勝二火」之病理狀態,表現為虛熱、煩躁、失眠等,甚則「不能凍栗」(即雖寒而不戰慄,因內熱擾動)。
二、指肺與心
理論依據:
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言:「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脈亂而無常也。」王冰註解:「二火謂二陽臟,三水謂三陰臟。二陽臟者,心肺也;三陰臟者,肝脾腎也。」此處「二火」指心肺,強調膈上陽臟與膈下陰臟的相互作用。
中醫理論解析:
- 心肺屬陽臟:
- 心為君火:居上焦,主血脈與神明,其火宜降以溫腎。
- 肺為相傅之官:雖屬太陰,但肺主氣司呼吸,通調水道,與心共居膈上,共主氣血運行。肺氣肅降可助心火下交於腎。
-
三陰臟(肝脾腎)與水火平衡:
肝脾腎三陰臟主藏血、運化、藏精,若功能失調(如脾虛濕盛、腎水泛濫),則可能上凌心肺,導致「二火不勝三水」,表現為脈象紊亂、氣機逆亂,甚則水氣凌心而喘悸。
總結與延伸
「二火」的兩種解釋,均體現中醫「陰陽制約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的整體觀:
- 肝心二火強調「火熱內生」對腎陰的耗傷,病理多見陰虛陽亢。
- 心肺二火則側重「陽臟受陰邪所乘」,病理多見水濕痰飲上犯。
此概念亦與「君相二火」理論相通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脈症,判斷火之虛實與臟腑病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