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合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二合」為經脈表里關系的組合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經別》。此概念主要描述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之經別相互結合的現象,體現了經脈系統中表里相配、陰陽互濟的生理聯繫。

經脈表里與二合

十二正經依陰陽屬性分為六對表里關係,足少陽膽經(屬少陽)與足厥陰肝經(屬厥陰)即為其中之一。膽經行於體表,主疏泄氣機;肝經行於體內,主藏血與調暢情志。二者通過經別(經脈的分支)深入聯繫,形成「二合」。《靈樞》指出,此二經之經別於下肢內外交會,並上行布散於臟腑,強化了表里經的氣血協調功能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氣血調節:肝膽二經互為表里,肝主藏血,膽主決斷,二合關係確保氣血運行通暢。若肝氣鬱結,可影響膽腑疏泄,出現脅痛、口苦等症。
  2. 經絡循行:足少陽經循行於側頭、脅肋,足厥陰經絡陰器、連目系,二合使二者在頭面、胸腹部的氣血得以互濟,協調五官與內臟功能。
  3. 疾病傳變:臨床上肝膽濕熱、膽火犯胃等證,常反映二合失調,需從表里兩經共同論治。
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
  • 六合學說:《靈樞·經別》提出「六合」,指十二經別組成的六對表里組合,二合為其中之一,強調經別對正經的補充作用。
  • 五行生剋:肝屬木,膽附於肝,二者共司疏泄。二合關係亦呼應五行中「肝膽相照」的生理特性。

「二合」不僅是經絡學說的基礎概念,更為針灸與方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,如針刺足少陽經穴可調節肝經氣血,或運用柴胡類方劑和解少陽時兼顧疏肝,皆體現其臨床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