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腫

證名
耳腫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,指耳部腫脹疼痛之症。其病因多與肝膽、三焦風熱上攻有關,或因濕熱蘊結、氣血壅滯所致。臨床表現除耳部腫起外,常伴疼痛,甚則潰破流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肝膽經脈循行於耳,若風熱之邪外襲,或情志鬱結化火,循經上擾耳竅,可致氣血壅滯,發為耳腫。
  2. 濕熱蘊結: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與熱相搏,濕熱熏蒸耳竅,則腫痛流膿。
  3. 氣血瘀阻:久病或外傷致經絡不暢,氣血瘀滯,亦可引發局部腫脹疼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膽風熱證

    • 主症:耳部紅腫熱痛,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瀉肝利膽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柴胡、澤瀉等)。
  2. 濕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症:耳腫痛甚,潰流黃稠膿水,或伴耳內悶脹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仙方活命飲加減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天花粉等),外敷蒲公英汁以清熱消腫。
  3. 氣血瘀滯證

    • 主症:耳腫日久,疼痛固定,按之硬結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。

外治法
除內服湯藥外,可配合外敷清熱解毒之品,如:

  • 蒲公英搗汁:適用於熱毒初起之局部紅腫。
  • 黃連膏:塗敷患處,以清熱燥濕。

相關典籍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耳腫屬「風熱痰火」為患,強調清熱散結;《醫宗金鑑》則分虛實論治,實證多責之肝火,虛證則與腎陰不足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