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痔
病名源流
耳痔之名,首載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,後世醫家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《外科理例》等亦有論述。此病屬耳科外症,因形似痔贅而得名,與現代醫學「外耳道乳頭狀瘤」相似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痔多因肝、腎、胃三經濕熱火毒蘊結,上攻耳竅所致。
- 肝經鬱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而化火,循經上擾耳竅。
- 腎經濕熱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或下焦濕熱循經上蒸。
- 胃火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燻灼耳道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生於耳孔內,形如黃豆或鼠乳狀,色紅微腫,觸之疼痛,表面粗糙。
- 症狀:初期耳內堵塞感,聽力漸減(《外科證治準繩》稱「令人耳聾」),偶有癢痛,但無明顯寒熱或化膿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耳蕈」「耳挺」區分:
- 耳蕈:形如蘑菇,頭大蒂小,多因血分鬱熱。
- 耳挺:堅硬如核,突出耳外,常與痰瘀互結相關。
治療方法
-
內治
- 梔子清肝湯(《外科理例》):清肝瀉火、利濕解毒,適用於肝經火旺者。
- 龍膽瀉肝湯:若濕熱偏盛,可加減黃柏、蒼朮以燥濕。
- 知柏地黃丸:腎陰虛火旺者,宜滋陰降火。
-
外治
- 白降丹點塗:腐蝕痔體,使其枯脫(《外科理例》)。
- 藥線結紮:以線蘸藥插入痔根,緩化其形。
- 針灸:取聽會、翳風等穴,疏通耳部經氣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耳痔形小色紅,治宜清火消痰。」強調痰火互結之病機,可佐以浙貝母、瓜蔞等化痰散結。
現代對應
外耳道乳頭狀瘤多由病毒感染引發,中醫治療仍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散結為主,輔以外治法祛除病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