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針麻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針麻醉
耳針麻醉為針刺麻醉之一種,係於耳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而成,透過刺激耳部特定穴位以達麻醉效果,便於施行外科手術。此法於顱腦、五官、頸部及胸部手術中效果尤為顯著,其理論根基結合中醫藏象學說與現代醫學知識,形成獨特之麻醉體系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「心藏神」,主司精神意識及感覺功能;「肺主皮毛」,與體表感知密切相關。故耳針麻醉常選取「神門穴」以安神定志、調節痛覺,搭配「肺穴」以緩解表皮疼痛,此二穴為各類手術之基礎配穴。此外,依手術部位對應選取耳穴,如胃部手術取「胃穴」、脾臟手術取「脾穴」,以強化局部調控作用。
現代醫學觀點中,耳針麻醉亦參考生理病理機制,例如胸腹部手術常配合「交感穴」,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,減輕內臟牽拉反應;另可選用「皮質下穴」以影響大腦痛覺中樞,提升鎮痛效果。
操作手法
耳針麻醉之刺激方式主要有二:
- 手法撚轉:以細針刺入耳穴後,施以快速撚轉,頻率每分鐘180至300次,力度以患者耐受為準,持續維持刺激以保持麻醉狀態。
- 電針刺激:採用雙相尖波電脈衝,頻率同手法撚轉,透過電麻儀輸出穩定電流,強化穴位刺激效應。
臨床應用特點
耳針麻醉具備以下優勢:
- 精準對應:耳廓穴位分布密集,與人體各部呈反射聯繫,可針對手術區域精準選穴。
- 減少藥物副作用:相較於化學麻醉,避免藥物代謝負擔及術後不良反應。
- 協同調節:結合中醫整體觀念,不僅鎮痛,亦能調節氣血、平衡陰陽,促進術後恢復。
此麻醉法尤適用於對藥物過敏或體質虛弱之患者,然其效果仍受個體差異影響,需依具體病情與手術需求調整穴位配伍及刺激參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