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針療法

耳針療法為中醫針刺療法之一,指通過刺激耳廓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。中醫理論認為,耳廓與全身經脈、臟腑密切相關,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為宗脈之所聚」,說明耳部匯聚了人體多條經脈之氣,故透過耳穴刺激可調節對應臟腑及經絡功能,達到治病保健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耳針療法的理論核心在於「全息對應」,即耳廓被視為人體縮影,其穴位分佈對應全身器官與系統。此理論與中醫經絡學說相結合,認為耳部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相連,刺激特定耳穴可疏通經氣、調和陰陽,進而改善疾病。

歷史發展

耳針療法雖在《黃帝內經》等古籍中有所提及,但長期未形成系統。直至20世紀50年代,中醫學界吸收現代研究成果,結合傳統理論,使耳針療法趨於完善,並發展出多種治療形式,如:

  • 埋針:將微型針具固定於耳穴,持續刺激。
  • 電針:結合電流加強穴位刺激。
  • 水針:於耳穴注射藥液以增強療效。
  • 艾灸:以溫熱作用刺激耳穴。
  • 放血療法:於耳部特定點刺絡放血,適用於實熱證。

臨床應用

耳針療法適應範圍廣泛,凡針灸可治之病癥皆可酌情應用,包括:

  • 疼痛性疾病:如頭痛、關節痛、神經痛。
  • 內科疾病:如失眠、高血壓、消化不良。
  • 婦科疾病:如月經不調、更年期症候群。
  • 其他:如戒煙、減重、耳鳴等。
    此外,耳針亦常用於針刺麻醉,輔助手術鎮痛。

耳穴定位

耳穴分佈有一定規律,大致如倒置胎兒形狀,例如:

  • 耳垂:對應頭面部,如眼、牙、面頰。
  • 耳舟:對應上肢,如肩、肘、腕。
  • 對耳輪:對應脊柱及下肢。
  • 耳甲腔:對應胸腔臟器,如心、肺。
  • 耳甲艇:對應腹腔臟器,如胃、腸、肝。

操作特點

耳針療法操作簡便,可單獨使用或配合體針,且刺激方式多樣,如毫針淺刺、貼壓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等,適合不同體質患者。其療效關鍵在於準確取穴與適當刺激強度,需依辨證選穴,如肝陽上亢取肝穴,脾胃虛弱取脾、胃穴等。

耳針療法融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臨床實踐,成為針灸學中重要分支,不僅廣泛用於疾病治療,亦在預防醫學與保健領域發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