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脹痛
證名
耳脹痛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,指耳部脹滿疼痛之症,多因肝膽經氣鬱滯,化火生熱,或外感風熱邪毒,上擾耳竅所致。其疼痛劇烈者,古人形容「如有蟲在內奔走」,甚則伴隨出血、滲液,或乾痛難忍。
病因病機
- 肝膽鬱熱:肝膽經脈循行於耳周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或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蘊,循經上炎,燔灼耳竅,則發為耳脹痛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腦裡虛瘍,耳中疼痛,不可當也」,即強調肝膽火熾、熱毒壅滯之病機。
-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侵襲耳竅,與氣血相搏,導致經絡阻塞,氣滯血瘀,發為耳部腫痛。
- 陰虛火旺:腎開竅於耳,若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亦可灼傷耳絡,引發隱痛或刺痛。
臨床表現
- 耳內脹滿疼痛,或如針刺、跳痛,甚則痛不可忍。
- 或伴耳鳴、聽力減退,甚則耳內出血、流膿。
- 舌紅苔黃,脈弦數(肝膽火盛);或舌紅少苔,脈細數(陰虛火旺)。
治法與方藥
-
清瀉肝膽濕熱
- 主方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酌加羚羊角(磨水沖服)以增強清肝熄火之力。
- 方解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;澤瀉、車前子利濕熱;當歸、生地養陰防苦燥傷陰。
-
外用方藥
- 蛇蛻散(《瘍醫大全》):蛇蛻火燒存性,研末吹耳,可緩解劇痛。
- 虎耳草汁(竇漢卿法):鮮虎耳草搗汁滴耳,清熱解毒止痛。
- 磨刀鐵漿:古法以鐵器磨水取漿,滴耳鎮痛,取其「金剋木」之意,抑肝火之亢。
-
其他治法
- 針刺:取聽會、翳風、中渚、太衝等穴,瀉肝膽經火熱。
- 耳尖放血:刺絡泄熱,適用於急性實熱證。
古籍選錄
- 《瘍醫大全》:「耳內忽作大痛,如有蟲在內奔走……蛇退火燒存性,研末吹入立止。」
-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肝膽火鬱致「腦裡虛瘍」,需清熱解毒。
辨證要點
耳脹痛需分虛實:實證多痛劇、拒按,伴熱象;虛證痛勢隱隱,午後加重,兼見陰虛之徵。治療當以疏肝瀉火、滋陰降火為綱,外治與內服並重,以速解其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