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便濁(亦稱「溺濁」)為中醫證名,指小便渾濁不清之病證,首見於《醫學正傳·便濁遺精》。其臨床表現可分為「赤濁」與「白濁」兩類:
- 白濁:小便混濁色白,質地稠厚。
- 赤濁:小便混濁夾雜血色,實屬「尿血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便濁多與濕、熱、虛、痰等病理因素相關,病位主要涉及脾、腎、膀胱,以下為常見證型與機轉:
-
濕熱下注
- 病機:濕熱蘊結膀胱,氣化不利,清濁不分。
- 表現:小便渾濁色赤或白,尿道灼熱,口渴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分清泌濁。
- 方藥:
- 萆薢分清飲(《醫學心悟》):主用萆薢、石菖蒲利濕化濁;黃柏、車前子清熱導濁。
- 徙薪飲(《景岳全書》):適用於濕熱偏盛者,以黃芩、梔子清三焦之火。
-
痰濕流注
- 病機:痰濕內阻,下注膀胱,擾亂水液代謝。
- 表現:小便白濁如漿,胸脘痞滿,苔白膩,脈滑。
- 治法:燥濕化痰,通利水道。
- 方藥:
- 蒼白二陳湯(《醫宗金鑒》):半夏、陳皮化痰;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。
- 固元丹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適用於痰濕兼氣虛者,佐以黃耆補氣。
-
脾虛氣陷
- 病機: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精微下泄。
- 表現:便濁日久,色淡質稀,面色㿠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升清固澀。
- 方藥: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補中氣;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。
-
陰虛火旺
- 病機: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灼傷絡脈。
- 表現:小便赤濁,煩熱口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涼血固濁。
- 方藥:
- 知柏八味丸(《醫宗金鑒》):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知母、黃柏清虛熱。
- 清心蓮子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兼心火亢盛者,用黃芩、麥冬清心養陰。
-
下元虛冷
- 病機:腎陽不足,封藏失職,脂液下流。
- 表現:小便白濁如脂膏,形寒肢冷,腰膝痠軟,舌淡脈沉。
- 治法:溫腎固澀,補火助陽。
- 方藥:
- 鹿茸補澀丸(《沈氏尊生書》):鹿茸、附子溫腎陽;桑螵蛸、龍骨固澀止濁。
- 秘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適用於腎虛不固兼遺精者,以金櫻子、芡實收澀。
文獻考據與延伸
- 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精濁」與「溺濁」之辨,前者屬精關不固(如前列腺液溢出),後者為小便異常。
- 《太平聖惠方》將「小便白濁如脂」歸於「痟腎」(下消),強調腎氣虛冷致脂液下流,與現代「乳糜尿」相似。
現代疾病對應
中醫「便濁」可見於多種西醫疾病,如:
- 乳糜尿(絲蟲病或淋巴管阻塞)
- 磷酸鹽尿(尿液鹼化沉澱)
- 泌尿系統感染(如淋病、膀胱炎)
此證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重舌脈與病程長短,虛實寒熱不可混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