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癰

病名

  1. 定義與病因
    耳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耳部發生的膿腫,多因肝胃毒火熾盛,上炎於耳所致。其發病部位可分為「耳門癰」(生於耳門)與「耳根癰」(生於耳根)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記載:「耳癰,寒熱間作,內外紅腫,疼痛日增。」說明此症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,並伴隨寒熱交替之全身症狀。

病機與辨證
耳癰之成,多與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相關。《錦囊秘錄》指出:「火壅上焦,或作大痛,或膿流於外,或膿塞脹痛。」若因鬱怒傷肝,肝火內熾;或嗜食肥甘厚味,脾胃濕熱蘊結,皆可化火循經上攻耳竅,導致氣血壅滯,腐肉成膿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與內火相搏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治療方藥
治宜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兼以疏肝瀉火或清利濕熱。常用方劑如《仙方活命飲》加減,該方以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清熱活血,配合穿山甲、皂角刺透膿散結。若肝火偏盛,可加龍膽草、梔子;濕熱明顯者,佐以黃芩、黃柏。

  1. 與化膿性中耳炎之關聯
    部分中醫文獻中,耳癰亦泛指「化膿性中耳炎」,此類病症多因風熱外襲或膽火上擾,膿液積聚耳內,症見耳內脹痛、流膿,甚則聽力減退。治療上除清熱解毒外,需視膿成與否,酌加排膿之品,如桔梗、薏苡仁等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強調耳癰之熱毒特性,而《錦囊》則進一步闡明情志與飲食致病之機,為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