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癢
病證名,指耳內搔癢難耐,甚則奇癢劇烈之症。首見於明代《醫貫》,屬中醫「耳科病證」範疇。此症多因肝腎陰虛,風火內擾,或濕熱蘊結耳竅所致,與現代醫學之外耳道真菌感染、濕疹等疾病相似。
病因病機
- 肝風內動: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或肝鬱化火,風火上炎,循經擾耳,則發為耳癢。
- 腎虛火炎:腎開竅於耳,腎陰不足則虛火內生,上灼耳竅,致耳竅乾癢。
-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蘊,濕熱之邪上蒸耳竅,纏綿難癒,多伴滲液。
臨床表現
耳內搔癢劇烈,或如蟻行,甚則需以硬物搔刮方得緩解;或伴耳道潮紅、脫屑,甚有黃水滲出。若肝腎陰虛者,多見耳癢夜甚,兼眩暈耳鳴;濕熱者則耳道濕黏,癢痛交作。
治法方藥
-
清肝益腎,祛風止癢
- 救癢丹(《瘍醫大全》):主治肝腎火鬱之耳癢,以瀉火鎮肝為要。
- 六味地黃丸:癒後調理,滋腎陰以固本,防復發。
-
外用療法
- 胡桃油滴耳:胡桃油性潤,煨熱後滴耳可潤燥止癢,適用於陰虛耳癢。
- 苦參湯外洗:濕熱者可用苦參、黃柏煎湯清潔耳道,燥濕解毒。
古籍論述
《瘍醫大全》載:「耳癢至極,非刀刮不能止者,乃腎肝之火結於耳底,非救癢丹不可解。」強調此症頑固,需峻劑瀉火,後以六味地黃丸調攝根本。
耳癢一症,虛實有別,臨證須辨肝風、腎虛或濕熱,對證施治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