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癢,是指耳部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作癢的一種症狀。本症與耳內流膿、皮膚搔癢,皮膚濕爛,旋耳瘡等症狀有關,可互參之。

常見證候

風熱濕毒耳癢:耳部作癢難忍,癢甚則耳廓周圍皮膚發紅灼熱,時流黃水,甚則經久不癒,搔癢不止而出血,疼痛。小兒多有發熱、煩躁等症狀。舌苔黃膩,脈數有力。

血虛風燥耳癢:耳廓皮膚增厚,乾裂,粗糙,作癢不止,有乾痂和脫屑,伴見面黃肌瘦,食欲不振,身倦乏力,舌淡,脈虛細等。甚者可蔓延至外耳道。

腎虛火旺耳癢:外耳道奇癢難忍,但耳廓可不癢。或流黃水,或如風吹,並時兼耳痛。若加搔抓刺激,耳中結痂,粗糙乾厚。常伴腰痠乏力,耳鳴眩暈,脈細數,舌質紅。

鑒別分析

風熱濕毒耳癢:因風熱濕毒外邪蘊結於耳,氣血鬱滯不通所致。風盛則作癢不止;濕熱甚則耳道潮濕、紅熱,時流黃水;火毐盛則發熱、煩躁。治法當祛風清熱,除濕解毒,方以龍膽瀉肝湯加防風、蒼耳草、地膚子,白蘚皮。

血虛風燥耳癢:多由風熱濕毒耳癢經久不已而致。風熱濕毒久蘊,傷及氣血臟腑,氣虛血少,風燥自生,耳竅肌膚失養,局部乾厚發裂粗糙,作癢不止,並有乾痂脫屑。濕邪久困,影響脾胃功能,運化失司,生化無源,而見面黃肌瘦,食欲不振,乏力,舌淡,脈虛細諸虛證。治法當養血祛風,健脾和胃,方宜四物湯合六君子湯加蟬衣、防風、地膚子等。

上述二證尚須採用外治法,前者以三黃洗劑或蒲公英煎水外搽;後者以三石散、碧玉散外搽為宜。

虛火旺耳癢:由先天腎虧或勞傷腎元所致。腎開竅於耳,腎精虛虧,元氣不足,陽虛火旺上擾於耳,故見耳內作癢不止。且火盛可致痛、流水,腎虛則腰痠乏力、耳鳴、眩暈、脈細數、舌紅。治法當補腎降火,方以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、肉桂。

耳癢,多屬風、火之證。風熱濕毒為病則屬宜證,血虛風燥、腎虛火旺所致者為虛證。風熱濕毒證除耳癢外,多見耳道潮濕、紅熱,局部症狀較劇,且時發熱煩躁,脈數,苔黃膩,兼濕熱之象。血虛風燥者則不然,其耳竅局部以乾痂脫屑、皮膚乾糙發裂為特徵,見燥證表現,並有脾虛血少之虛象。腎虛火旺耳癢,一般耳廓局部外症表現不突出,除耳癢外,以腎虛火旺表現如腰膝乏力,脈細數,舌紅等此較明顯。

【文獻別錄】《證治匯補》"尋常耳癢,有風有火,易於調治。甚有耳癢不歇,挑剔出血,不能住手,此腎臟風毒上攻於耳,宜透水丹治之,並戒酒色膏粱厚味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