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蕈

耳蕈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其病因多由肝、腎、胃三經火毒鬱結,凝聚於耳竅所致。臨床表現為耳孔內生贅生物,形態似蘑菇,頭大而蒂小,故以「蕈」為名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進一步描述其特徵:「耳蕈、耳痔,則不作膿,亦不作寒熱,外無壅腫,但耳塞不通,纏綿不已,令人耳聾。」顯示此症雖無明顯紅腫熱痛,卻因贅生物阻塞耳道,導致耳竅氣血不通,久則影響聽力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蕈的形成與臟腑火熱之邪密切相關:

  1. 肝經火鬱: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遂或肝氣鬱久化火,循經上炎耳竅,灼傷血絡,結為蕈狀贅物。
  2. 腎陰虧虛:腎開竅於耳,若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擾耳竅,與痰濕互結,亦可成蕈。
  3. 胃火上攻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足陽明經上衝耳部,熱毒凝滯,化生贅生物。

鑑別診斷
古人根據耳內贅生物的形態細分三類:

  • 耳蕈:形如蘑菇,頭大蒂小。
  • 耳痔:狀若櫻桃或羊乳,色紅或淡。
  • 耳挺:細長如棗核,突出耳外。
    三者雖形態有異,然病機皆與火毒痰瘀相關,治療時需辨證施治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以清泄肝腎胃火、解毒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如梔子清肝湯加減(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丹皮、柴胡等),可酌加夏枯草、浙貝母以軟堅散結。
    • 若兼陰虛火旺者,可配合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傳統多用硇砂散(硇砂、輕粉、雄黃等)點塗耳蕈表面,以腐蝕贅生物,現代臨床亦常以手術摘除。
    • 另可配合黃連膏外敷,清熱解毒,緩解局部不適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耳蕈耳痔形各異,總由火鬱結成疾。」強調此症雖為外瘍,實則內因火毒為本,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