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穴詳解

耳穴為中醫耳針療法之核心用穴,指耳廓上經探查所發現之特定敏感點,又稱「耳廓反應點」。此類穴位具有明顯壓痛感,且皮膚電阻偏低,為臟腑經絡病理變化在耳廓之反應區。

耳穴特性

  1. 反應靈敏
    耳穴與人體各部通過經絡密切相連,《靈樞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當臟腑功能失調時,相應耳穴會出現壓痛、變色、丘疹或電阻變化等反應。
  2. 低電阻性
    健康狀態下,耳廓皮膚電阻均勻;若內臟病變,對應耳穴區域電阻值下降,可透過電探測儀器精確定位。

探查方法

傳統以探棒按壓耳廓,尋找患者主訴疼痛或痠脹之敏感點;現代則結合電子耳穴探測儀,依據電導異常點輔助診斷。歷年各地中醫臨床報導之耳穴數量繁多,反映耳廓與全身之全息對應關係。

理論基礎

耳穴分布規律類似倒置胎兒,頭部對應耳垂,軀幹沿對耳輪分布,內臟則集中於耳甲腔與耳甲艇。此理論源於中醫「整體觀」,認為耳廓為縮小之人體投影,刺激特定耳穴可調節相應臟腑氣血。

臨床應用

耳穴不僅用於診斷,亦廣泛運用於治療,如耳針、耳穴貼壓(王不留行籽)、放血等。常見如「神門穴」安神鎮痛、「胃穴」調理脾胃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之特色。

耳穴系統為中醫微針療法之重要組成,其理論與實踐持續豐富,展現傳統醫學「以表知裏」的獨特診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