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便癰

便癰,又稱血疝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卷四。其病發於小腹兩側,橫骨(指恥骨)兩端之約中(即腹股溝區域),狀如黃瓜,屬癰腫之一類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春夏之際,感受暑熱濕邪,復加勞倦過度或房事不節,導致氣血失和,熱毒流注下焦,滲入脬囊(泛指下焦陰器所屬之囊狀組織),氣血壅滯,結聚成癰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瘀血互結,屬實證、熱證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患處腫脹堅硬,形如瓜狀,皮色或紅或紫,灼熱疼痛,甚則化膿潰破。
  2. 全身症狀:可伴發熱、口渴、小便赤澀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熱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瘀為主,依病勢輕重選方:

  1. 導水丸(《儒門事親》方):適用於濕熱壅盛者,以牽牛子、甘遂等逐水瀉熱,通利下焦。
  2. 桃仁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方):針對瘀熱互結,以桃仁、大黃、芒硝等破血下瘀,瀉熱通便。
  3. 抵當湯(《傷寒論》方):用於瘀血重證,以水蛭、虻蟲等蟲類藥峻逐瘀血,通絡消癥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下列病症區分:

  • 疝氣:多因寒濕或氣滯所致,以陰囊腫脹、痛引少腹為特點,無明顯熱毒見證。
  • 腸癰(如闌尾炎):痛處多在右下腹,伴噁心嘔吐,與便癰病位有異。

古籍補充

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闡述:「血疝……俗云便癰」,強調其成因與「勞於使內」(房勞過度)相關,並指出氣血滯留脬囊為病機核心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將此症歸於「下癰」,列於外科心法要訣中。

便癰一症,反映了中醫對局部癰腫與整體氣血關係的認識,治療上注重疏通瘀滯清解熱毒並行,體現「不通則痛」及「熱勝肉腐」的理論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