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便癰,又稱為血疝,是一種中醫病名。《儒門事親》卷四記載:「血疝,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、橫骨兩端約中,俗雲便癰,得於春夏重感大燠,勞於使內,氣血流溢,滲入脬囊,留而不去,結成癰腫。」

便癰的發病原因主要與氣血流溢有關。在春夏季節,天氣炎熱,人體陽氣旺盛,如果過度勞累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出現便癰。此外,便癰還與飲食不當有關。經常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,會加重便癰的症狀。

便癰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小腹脹痛,疼痛感可向下延伸至大腿內側,並伴有便祕、尿頻等症狀。若便癰未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腹部腫脹、發熱、腹痛等嚴重情況。

便癰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和血散瘀為主。可以使用導水丸、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等方藥進行治療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中醫外治方法進行治療。

便癰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飲食要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3. 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祕。
  4.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感染。
  5. 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便癰。

便癰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症,如果出現便癰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