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塞

耳塞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,屬耳科疾患之一。其病因多與心經壅滯相關,蓋心開竅於耳,心火上炎或氣血瘀阻,可致耳竅閉塞,發為腫物。古籍將此類耳疾分為五類:耳痔、耳蕈、耳雍、耳塞及耳爛,各具特徵,而耳塞乃其中一種表現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塞之成,主因心經鬱熱,或肝膽火盛上攻耳竅,致使局部氣血凝滯,痰濕瘀結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長期情志不遂、飲食辛辣,亦可助長火勢,加重耳部氣血不暢,形成腫塞之症。

臨床表現
耳塞患者常見耳內脹悶、聽力減退,或伴耳道分泌物增多,色黃黏稠。若觸及腫物,或質硬如核,或柔軟如息肉,嚴重者可阻塞耳道,甚則疼痛牽連頭側。舌質多紅,苔薄黃或膩,脈象弦數或滑數,反映內有實熱或痰濕之象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  1. 心火上炎型

    • 證候:耳塞脹痛,心煩失眠,小便短赤,舌尖紅絳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通竅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導赤散加減,可佐黃連、連翹、赤芍等。
  2. 肝膽濕熱型

    • 證候:耳塞伴耳鳴轟隆,口苦咽乾,脅肋脹痛,脈弦滑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膽,化濕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配合夏枯草、浙貝母等化痰散結之品。
  3. 痰瘀互結型

    • 證候:耳塞日久,腫物堅硬,色暗紅,舌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,加牡蠣、玄參等軟堅之藥。

外治法
針對局部腫物,可配合外用藥粉如冰硼散吹耳,或黃柏、苦參煎湯清洗。若膿成不潰,可施以針刺排膿,後敷生肌玉紅膏促其癒合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,耳痔、耳蕈等症雖形狀有異,然皆屬「耳竅壅結」,治療需分虛實。實者瀉火解毒,虛者滋陰降火,並強調「局部辨形」與「整體調經」並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