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沁

耳沁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幼科金針》,屬聤耳(耳竅化膿性疾病)之急性發作類型。其特徵為耳部驟然焮腫、疼痛劇烈,並伴隨寒熱交作之全身症狀,多因風熱邪毒侵襲耳竅,或肝膽濕熱上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循經絡上擾耳竅,與氣血相搏,化熱成膿。
  2. 肝膽濕熱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致肝膽疏泄失常,濕熱內蘊,循足少陽膽經上攻耳竅,腐肉為膿。
  3. 正氣虛弱:小兒臟腑嬌嫩,或成人素體陰虛,衛外不固,邪毒易乘虛而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耳竅紅腫灼熱,疼痛劇烈,甚則潰破流膿,膿質稠黃或帶血絲。
  • 全身症狀:惡寒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,或見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等濕熱之象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千金不換丹:研極細末,吹入耳竅,再以棉球輕塞,可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。
    • 黃連滴耳液:以黃連、冰片等煎汁滴耳,清熱燥濕,消腫止痛。
  2. 內治法

    • 風熱證: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(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)。
    • 肝膽濕熱證:清瀉肝膽,方選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等)。

相關典籍與延伸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耳聤乃三焦濕熱上衝,或腎經虛火沸騰。」與耳沁病機相通,可互參。若膿成不潰,可配合針刺耳門、聽會等穴以泄熱排膿。

此症須與「耳瘡」「耳癤」鑑別:耳沁屬聤耳之急症,病位較深;耳瘡多限於外耳道,耳癤則為毛囊局部癰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