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前動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前動脈

耳前動脈,又稱「顳淺動脈」,屬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行之處,位於耳前凹陷中。以手輕按之,可感其脈動應指,為中醫診脈與治療之重要部位。

經絡歸屬與生理特性

耳前動脈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,此經脈起於無名指末端,上行循臂外側,過肩頸,分支至耳周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三焦手少陽之脈……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。」故耳前動脈為三焦經氣血外顯之窗口,反映上焦(心肺)與中焦(脾胃)之氣機狀態。

診斷意義

在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中,耳前動脈被列為「上部之人」,屬頭面部診脈要點之一。其脈動變化可察陽氣盛衰與氣血運行:

  1. 脈動和緩有力:三焦氣血通調,陽氣充沛。
  2. 脈動浮數:多主風熱上擾,常見頭痛、耳鳴。
  3. 脈動沉細弱:提示氣血虧虛,或陽氣不足。

治療應用

《靈樞·厥病》提及:「耳鳴,取耳前動脈。」臨床可透過針刺或按摩此處,調暢三焦經氣,治療頭面疾患,如:

  • 耳鳴耳聾:配合聽宮、翳風等穴,疏泄少陽風火。
  • 偏頭痛:循經遠取外關,近取耳前動脈,通絡止痛。
  • 頰腫齒痛:清瀉三焦鬱熱,引火下行。

與現代解剖之關聯

中醫所述耳前動脈,與現代解剖學之「顳淺動脈」位置相合。此動脈為頸外動脈分支,供應顳部與頭皮血流。中醫取其動態特性,結合經絡理論,賦予其氣血診察與調治之功能,體現「形氣合一」的整體觀。

耳前動脈之診治,彰顯中醫「以脈察機、以穴調氣」的特色,為頭面部疾病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