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膿
耳膿,又稱「聤耳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醫貫》卷五,指耳內流出膿液之症。此症多因外邪侵襲、肝膽濕熱上蒸,或脾腎虛損、耳竅失養所致,屬耳科常見病證。
病因病機
- 肝膽濕熱: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致肝膽鬱熱化火,濕熱循經上擾耳竅,灼傷肌膜,化腐成膿。
-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壅滯耳絡,氣血瘀阻,腐肉為膿。
- 脾虛濕困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上泛耳竅,久則化熱成膿。
- 腎陰虧虛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燔灼耳竅,或腎陽虧虛,寒濕凝滯,均可致膿液淋漓。
臨床表現
耳內流膿,膿色或黃稠如糊,或清稀如水,或帶血絲;常伴耳痛、耳鳴、聽力減退,甚則耳周腫痛。若濕熱偏盛,可見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;脾虛者多見倦怠乏力、納差便溏;腎虛者則兼腰膝痠軟、頭暈目眩。
證型辨治
-
肝膽濕熱證
- 治法:清瀉肝膽,解毒排膿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。
-
風熱外襲證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透膿。
- 方藥: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,配合外用黃連滴耳液。
-
脾虛濕盛證
- 治法:健脾益氣,化濕排膿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減,佐以澤瀉、車前子利濕。
-
腎陰虧虛證
- 治法:滋陰降火,托毒外出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,虛火甚者加玄參、麥冬。
外治法
中醫重視內外兼治,除內服湯藥外,亦可配合:
- 清潔耳道:以黃柏煎液或淡鹽湯清洗膿液。
- 藥粉吹耳:選用青黛散、冰硼散等研末吹敷,以燥濕斂膿。
- 針灸療法:取聽會、翳風、合谷等穴,清熱通絡。
耳膿一症,雖病位在耳,然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臨證須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