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內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內瘡
耳內瘡,又稱耳癤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指發生於耳道內部的癤腫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記載:「或問耳中生毒何如?曰:耳中所患不同,皆由足少陰、手少陰二經風熱上壅而然。」說明耳內瘡的成因與足少陰腎經、手少陰心經的風熱上攻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內瘡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- 風熱上壅:外感風熱邪毒,循經上攻耳竅,蘊結於耳道,化熱成膿。
- 肝膽濕熱:肝膽經脈循行於耳周,若肝膽濕熱內蘊,可循經上擾耳竅,導致耳道紅腫熱痛。
- 腎陰不足:足少陰腎經開竅於耳,若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亦可引發耳內瘡腫。
-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上蒸耳竅,形成瘡癤。
臨床表現
耳內瘡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耳道內局部紅腫熱痛,觸之痛甚
- 可伴隨膿液滲出,膿色因證型不同而異(黃膿、紅膿、白膿等)
- 耳內脹悶感,聽力暫時性減退
- 嚴重者可出現耳周淋巴結腫大
中醫分類
根據《外科證治準繩》,耳內瘡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停耳(耳濕):耳內常流黃膿,多屬濕熱蘊結。
- 耳風毒:耳內流紅膿,多因風熱毒邪侵襲。
- 纏耳:耳內流白膿,多與脾虛濕盛有關。
- 耳疳:耳內生瘡,膿液臭穢,多屬肝膽濕熱或腎虛火旺。
- 震耳:耳內虛鳴,流出青膿,多與肝腎不足相關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耳內瘡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並根據證型不同進行辨證施治:
- 風熱上壅: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- 肝膽濕熱:治宜清瀉肝膽濕熱,方用龍膽瀉肝湯。
- 腎陰不足: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- 脾胃濕熱:治宜健脾化濕清熱,方用甘露消毒丹。
外治法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藥粉或藥液局部塗敷,如黃連膏、紫金錠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