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內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內瘡,又稱耳疳,是指癤腫發於耳內的疾病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中記載:「或問耳中生毒何如?曰:耳中所患不同,皆由足少陰、手少陰二經風熱上壅而然,其證有五:曰停耳、亦曰耳濕、常出黃膿;有耳風毒,常出紅膿;有纏耳,常出白膿;有耳疳,生瘡臭穢;有震耳,耳內虛鳴,常出青膿。」

耳內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耳內疼痛、流膿、耳鳴等。治療上可根據不同的證型進行辨證施治,常用外用藥物有青黛、黃連、黃柏、冰片等,內服藥物有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。

耳內瘡的預防主要是注意耳部衛生,避免外耳道受到感染。如果出現耳內疼痛、流膿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耳內瘡的危害主要有耳部疼痛、聽力下降、耳鳴等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耳部感染加重,甚至引起其他併發症,如中耳炎、面神經麻痹等。

耳內瘡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等。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生素、消炎藥等治療耳內感染。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開引流,清除膿液,以緩解疼痛、改善聽力。

耳內瘡的預防方法主要有:

  1. 保持耳部清潔,避免外耳道受到感染。
  2. 游泳、洗澡時注意不要讓水進入耳朵。
  3. 避免用手挖耳朵。
  4. 感冒、發燒時要及時治療,以免引起耳部感染。
  5. 有耳部疾病時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