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目口齒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目口齒科

耳目口齒科為古代中醫分科之一,主要診治耳、目、口、齒等五官疾患。唐代太醫署將醫科劃分為體療、瘡腫、少小、耳目口齒、角法五類,其中耳目口齒科即相當於現代之五官科,涵蓋眼部、耳部、口腔及牙齒相關病症。此分科方式反映中醫早期對五官疾病之系統化治療思維。

歷史沿革

唐代太醫署設立耳目口齒科,為官方醫學教育之重要專科,顯示當時對五官疾病之重視。宋代以後,隨醫學分科趨於細緻,眼科逐漸獨立成科,而口齒科則多與咽喉科合併,稱為「口齒咽喉科」,唐代原有之耳目口齒科遂不復存在。此演變反映中醫臨床分科隨時代發展而調整,以適應疾病診療需求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五官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提及「鼻者,肺之官也;目者,肝之官也;口唇者,脾之官也;舌者,心之官也;耳者,腎之官也」,說明五官功能與臟腑氣血盛衰相應。耳目口齒疾患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治療上注重整體辨證,調和陰陽氣血。

常見病症與治療

  1. 耳疾:如耳鳴、耳聾,多與腎虛、肝火上炎或氣血不足有關,常用方劑如耳聾左慈丸、龍膽瀉肝湯等。
  2. 目疾:包括目赤腫痛、視物昏花等,病因可為肝火上擾、肝腎陰虛,代表方如杞菊地黃丸、石決明散。
  3. 口腔疾患:如口瘡、牙齦腫痛,多因胃火熾盛或陰虛火旺,常用黃連解毒湯、玉女煎等清熱滋陰。
  4. 齒疾:牙痛、牙宣等,與腎虛、胃熱相關,方如清胃散、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
診療特色

中醫治療耳目口齒疾病,除內服藥物外,亦結合針灸、外治法(如漱口方、點眼藥)等,強調標本兼治。例如針灸取穴可選聽宮、睛明、合谷等以疏通經絡;外治法則針對局部症狀直接施藥,如以冰硼散治療口瘡,展現中醫多元療法之特色。

此科雖於宋代後分化,然其理論與治法仍影響後世中醫五官科之發展,並延續於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