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目聰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目聰明
耳目聰明為中醫生理性名詞,指聽覺與視覺功能敏銳,為臟腑氣血調和、精氣充盈的外在表現。中醫理論認為,耳與目的功能狀態與肝、腎二臟密切相關,同時涉及經絡氣血的濡養與調節。
臟腑與官竅的關係
- 肝開竅於目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云:「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。」肝主藏血,其經脈上連目系,肝血充足則目能視萬物、辨五色。若肝血虧虛,則易見目乾澀、視物昏花;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;肝陽上亢可致眩暈目糊。 - 腎開竅於耳
《靈樞·脈度》指出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。」腎藏精,主骨生髓,髓海充盈則聽力敏銳。若腎精不足,則耳鳴耳聾、聽力減退,如《景嶽全書》所言:「精脫腎憊,必至聾聵。」
經絡氣血的濡養
耳目功能亦與經絡氣血運行相關:
- 宗脈所聚:耳為「宗脈之所聚」(《靈樞·口問》),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耳,陰經則通過經別與耳相通。氣血調和,則耳竅通利。
- 五臟六腑之精上注於目:《靈樞·大惑論》強調,目受五臟六腑之精氣濡養,尤以肝腎為要。精氣上承,則目明視清。
肝腎同源與耳目功能
肝腎同居下焦,肝藏血、腎藏精,精血互化,共為「先天之本」。肝腎陰精充足,則耳目得養;若肝腎陰虛,則虛火上擾,可致眩暈耳鳴、目澀視歧。臨床上,補益肝腎的方劑(如杞菊地黃丸)常用於調理耳目功能衰退。
經典文獻佐證
- 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肝腎與耳目的關係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,耳目不聰明矣。」提示肝腎衰憊為耳目功能退化之因。
- 《景嶽全書》進一步闡釋:「精氣調和,腎氣充足,則耳目聰明。」強調保養精氣為維持感官功能的關鍵。
綜言之,「耳目聰明」不僅是感官狀態的描述,更是肝腎精血充盈、經絡氣血通暢的綜合體現,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藏象理論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