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膜
耳膜,又稱鼓膜,為中醫解剖名詞,屬耳竅之重要組成部分。其位於外耳道深處,薄如蟬翼,色澤微白而半透明,乃聲音傳導之關鍵所在。中醫理論中,耳膜不僅為聽覺之門戶,更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,尤以腎、肝、膽三經為要。
中醫對耳膜的認識
- 與臟腑經絡之聯繫
- 腎開竅於耳:耳膜之功能賴腎精濡養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若腎精虧虛,耳膜失養,可致聽力減退或耳鳴。
- 肝膽經絡循行: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耳周,肝與膽相表裏。肝火上炎或膽經鬱熱時,易灼傷耳膜,引發耳脹、耳痛,甚則耳膜穿孔。
-
病理表現
-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壅滯耳竅,可致耳膜充血、腫痛,常見於「膿耳」(化膿性中耳炎)初期。
- 氣血瘀阻:耳膜若因外傷或久病氣滯血瘀,可現晦暗增厚,聽力受阻,此屬「耳閉」範疇。
- 虛損失養:腎陰不足或氣血兩虛者,耳膜易萎縮變薄,聽覺不敏,伴見耳鳴如蟬。
-
診察要點
中醫診耳膜,重望聞問切。望其色澤、形態;聞耳內有無異聲異味;問聽力變化與伴隨症狀;切脈以辨臟腑虛實。若耳膜穿孔,古稱「耳漏」,需辨膿液質地(黃稠為熱,清稀為寒)以定治法。
與西醫解剖之異同
西醫視耳膜為分隔外耳與中耳之薄膜,主司聲波傳遞;中醫則進一步強調其與整體氣血、陰陽之動態平衡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耳為宗脈之所聚,腎氣所通。」故耳膜之疾,常需調理內在臟腑,非僅治局部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皮膜:中醫泛稱體表之薄層組織,耳膜屬其一,具「司聽覺、護耳竅」之功。
- 耳竅:涵蓋外耳至內耳之結構,耳膜為竅內屏障,竅道通利則聽覺清明。
綜觀之,耳膜於中醫理論中,既是形質之器,亦為臟腑氣血之外候,其病機與治療皆需整體辨證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