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門前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門前脈
經外穴名,首見於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之《千金翼方》。該書記載:「脾風佔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,灸手十指頭;次灸人中、大椎;兩耳門前脈,去耳門上下行一寸;次兩大指節上下六穴各七壯。」此穴為古代灸法常用之經外奇穴,臨床多用於治療言語不利、肢體活動障礙等症。
定位與取穴
耳門前脈位於耳門穴(屬手少陽三焦經)上、下各一寸處,共兩穴。耳門穴位於耳屏上切跡前方,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凹陷中。具體取穴時,可先定位耳門穴,再向上、向下各量一寸(約同身寸法之患者拇指橫寬),即為耳門前脈所在。
主治功能
- 言語障礙:如脾風所致之「言聲不出」,與中醫「風邪中絡」或「痰阻心竅」相關,灸此穴可通絡開竅。
- 肢體活動不利:配合十宣穴(手十指頭)、人中、大椎等穴,調和氣血,舒筋活絡。
- 耳疾:因穴位鄰近耳部,間接可輔治耳鳴、耳聾等少陽經氣不利之症。
操作方法
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灸3至7壯;或艾條溫和灸5至15分鐘。現代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3至0.5寸,得氣為度。
理論基礎
此穴雖未歸入正經,然其位置鄰近三焦經耳門穴,與少陽經氣相通。少陽主樞,為氣機升降之關鍵,故灸此處可調暢氣血,疏風通絡。另《千金翼方》將其與人中、大椎同用,此三穴分屬督脈與陽經,共奏醒神開竅、振奮陽氣之效。
古今應用
唐代醫家重灸法,此穴多用于風證(如脾風)及急症。今人臨床較少單用,然於針灸配穴中,仍可作為輔助穴位,尤其針對頭面五官及經絡氣血失調之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