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門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門骨傷
病證名,出自《醫宗金鑑·卷八十八》,又稱「玉梁骨傷」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,指耳門部位骨骼因外力作用所致的損傷。耳門位於頭側,為顳骨下頜關節之鄰近區域,此處骨傷多因跌撲、撞擊或外力直接衝擊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門骨傷多屬「跌打損傷」範疇,其病機與氣血瘀滯、經絡阻滯密切相關。外力作用導致局部骨絡受損,血脈破裂,血溢脈外而成瘀,瘀血凝滯則腫痛作矣。若傷及筋骨,可進一步影響頭面經絡氣血運行,甚或牽連下頜關節,導致開合不利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耳門周圍腫脹、疼痛,局部可見瘀斑,觸壓痛明顯。若損傷嚴重,可能伴隨顳頜關節功能障礙,如張口受限、咀嚼困難等。部分患者或見頭暈、耳鳴,此因頭部經氣受阻,清竅失養所致。
辨證論治
- 氣滯血瘀證:局部腫痛明顯,皮色青紫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,方選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血府逐瘀湯」加減。
- 筋骨錯位證:若骨縫錯位,需先以手法復位,再配合外固定。後期可內服「續骨活血湯」以促進骨痂生長。
- 氣血兩虛證:常見於久傷不癒者,症見局部隱痛、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「八珍湯」或「十全大補湯」加減。
外治法
初期可外敷「消腫止痛膏」或「七厘散」以散瘀消腫;後期改用「接骨續筋膏」以助骨傷修復。針灸可選取局部穴位如「聽會」、「下關」,配合遠端取穴如「合谷」、「足三里」,以通絡止痛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玉梁骨傷,耳門腫痛,宜按瘀血治之。」強調此證需辨明傷勢輕重,分階段調治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亦載有手法復位之術,適用於耳門骨縫錯位者。
此證之治療需注重整體與局部結合,內外兼治,以達氣血調和、骨正筋柔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