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毛,又稱「耳毫」,乃生長於耳孔周圍之細小毛髮。在中醫理論中,耳不僅為聽覺器官,更與全身經絡臟腑密切相關,故耳毛之生理功能與病理意義亦蘊含中醫整體觀之特色。
生理功能:
- 衛外屏障
耳毛屬「體毛」之一,中醫稱「毫毛」,為「肺主皮毛」功能之延伸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肺氣通於鼻,外合皮毛」,耳毛藉肺氣宣發之力,形成外耳道之天然屏障,阻擋風邪、塵埃等外邪侵入,此與「肺衛之氣」護衛肌表之理相通。 - 經氣疏導
耳廓分布密集經絡穴位,如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皆入耳中。耳毛之生長位置鄰近「耳門」「聽宮」等穴,其輕微擺動或可輔助調節局部經氣流動,間接影響耳竅氣血運行。 - 腎精外候
《靈樞》云「耳者,腎之官」,腎藏精主生長發育。耳毛榮枯或反映腎精盛衰,青壯年耳毛濃密光澤,老年稀疏萎黃,此與「腎其華在髮」之理論相應。
中醫相關論述:
- 與臟腑關係
除肺腎外,耳毛亦與肝膽相關。肝膽濕熱上蒸時,可見耳周毛髮油膩黏結;而「髮為血之余」,肝血不足者,耳毛易乾枯易折。 - 診斷參考
古代醫家觀察耳毛形態輔助辨證,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耳毛突然脫落或可為氣血驟虛之兆;若耳毛異常濃密粗硬,或提示陽熱體質或痰瘀阻絡。
與現代醫學之異同:
中醫視耳毛為整體生理之一環,強調其與內在臟腑的動態聯繫,此有別於現代解剖學單純歸類為保護性結構。然二者皆肯定耳毛過度修剪或拔除可能破壞耳道自潔機制,此為殊途同歸之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