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脈
耳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,屬手少陽三焦經之古稱,記載於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等先秦醫籍。其循行與病症主治,反映了早期經脈理論的樸素形態,亦為後世三焦經理論發展之基礎。
經脈循行
據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所述,耳脈起於手背,沿手臂外側上行,行於尺骨與橈骨之間(「臂外兩骨之間」),經肘關節外側(「上骨下廉,出肘中」),最終入耳中。此描述與《靈樞·經脈》中手少陽三焦經「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耳中」之循行路徑相合,惟早期文獻所述較為簡略。
是動病與所產病
耳脈之病理表現分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產病」兩類,此分類法見於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,為早期經脈病症之特色。
-
是動病(經氣異常所致病症)
- 耳聾:經氣逆亂,耳竅失養。
- 輝輝焞焞(耳鳴):形容耳中鳴響,如風雷之聲,屬少陽風火上擾。
- 嗌腫(咽喉腫痛):手少陽經別絡喉嚨,熱邪上攻則發腫痛。
-
所產病(經脈所主之病症)
- 目外眥痛:手少陽經支脈至目銳眥,氣血壅滯則痛。
- 頰痛:經脈過面頰,邪客則局部氣血不暢。
- 耳聾:重申耳脈與耳竅之密切關聯。
與手少陽三焦經之關係
後世《靈樞》將耳脈歸入手少陽三焦經,其功能擴展為「主氣所生病」,涵蓋耳、目、喉、頰等部位,並強調三焦氣化對水道與上中下三焦之調節。耳脈之名雖罕見於後世醫籍,然其循行與病症仍存於三焦經理論中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述三焦經「是動則病耳聾,渾渾焞焞」即承襲自早期文獻。
臨床意義
耳脈之論述體現了早期經脈理論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特點,後世針灸取穴如中渚、外關、翳風等,均沿手少陽經分布,用於治療耳鳴、頰腫、目赤等症,可視為耳脈主治病症之延續。此外,耳脈與「少陽為樞」之說相應,提示其調節氣機、溝通表裡的作用,為少陽經「主樞機」理論的雛形。
綜言之,耳脈作為手少陽三焦經的早期形態,不僅呈現了經脈學說的演變歷程,其病症記載亦為少陽經辨證與針灸治療提供了文獻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