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輪赤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輪赤爛
耳輪赤爛為中醫病證名,屬耳部瘡瘍之一,其特徵為耳輪皮膚紅腫、糜爛,甚則流滋結痂,多因風熱濕邪侵襲,或肝膽濕熱上蒸所致。此症見載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三,書中提及以桑、棗、槐、柳、桃等嫩枝煎湯外洗,或以貝母、輕粉研末乾摻,為傳統外治之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輪赤爛與局部濕熱蘊結密切相關。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風熱濕邪外襲:耳部為宗脈所聚,風熱濕邪循經上擾,蘊結耳輪,化熱生腐,致皮膚赤爛。
- 肝膽濕熱上蒸:足少陽膽經循行耳周,若肝膽濕熱內蘊,循經上攻,則易發為耳瘡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或體虛者,血虛生風化燥,耳輪失養,肌膚乾裂,復感邪毒而潰爛。
臨床表現
初起耳輪皮膚潮紅、灼熱,繼而出現丘疹、水皰,破後滲液糜爛,乾燥後結黃痂。若濕熱偏盛,則糜爛範圍擴大,滋水淋漓;若風燥為主,則皮膚粗糙脫屑,瘙癢劇烈。
治法與方藥
-
內治法
- 風熱濕盛:宜清熱除濕、疏風止癢,方用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以清肝膽濕熱。
- 血虛風燥:宜養血潤燥,方選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合四物湯化裁。
-
外治法
- 滲液糜爛:以清熱燥濕收斂為主,可選用《瘍醫大全》所載嫩枝煎湯外洗,或黃柏、苦參、地膚子煎水溻敷。
- 乾燥結痂:以潤膚生肌為要,可外塗黃連膏或青黛散調麻油。
相關病證
耳輪赤爛與月蝕瘡(耳後縫間濕瘡)、旋耳瘡(耳周濕疹)相似,三者皆屬耳部濕瘍,然病位與病機略有差異。月蝕瘡多發於耳後折縫,旋耳瘡則繞耳周而發,而耳輪赤爛專指耳輪局部潰爛。
此症古籍記載雖簡,然結合中醫理論,可從濕熱、風邪、血虛等角度辨治,外治與內調並重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