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輪

耳輪為中醫解剖名詞,出自《針灸大成》卷十,指耳廓外緣之環狀結構,為耳廓最外圍的軟骨隆起部分。其形如車輪,環繞耳周,故稱「輪」。中醫理論中,耳不僅為聽覺器官,更透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連,耳輪之形態、色澤變化可反映人體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狀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聯繫
    耳輪與全身經絡相通,尤與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、手太陽小腸經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耳輪作為耳廓之邊界,為經氣輸注之要處,其氣血運行可影響相應經脈之平衡。
  2. 臟腑對應
    中醫耳穴理論中,耳輪分為多區,與臟腑有特定對應關係。如耳輪腳對應消化系統,耳輪尾端與泌尿生殖系統相關。透過觀察耳輪之潤燥、腫陷或斑點,可輔助辨證內在臟腑病機,如腎虛者耳輪枯槁,熱證者耳輪紅赤。
  3. 診斷意義

    • 色澤:健康者耳輪紅潤有澤;若見蒼白多屬氣血虛,青黑主寒證或痛證,暗紅則多為血瘀。
    • 形態:耳輪肥厚者多見痰濕體質,瘦薄者常為陰血不足;若耳輪甲錯(皮膚乾枯如鱗),提示久病瘀血或陰虛燥熱。

臨床應用

耳輪為耳針療法之重要施術部位。針刺或按壓耳輪特定區域(如耳尖穴,位於耳輪頂端),可清熱解毒、疏風通絡,用於治療頭面熱證、目赤腫痛等。此外,古代醫家亦會以耳輪溫灸法治療虛寒性疾病,藉火熱之氣溫通經脈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針灸大成》外,《靈樞·本臟》提及「耳高者腎高,耳後陷者腎下」,間接論及耳輪位置與腎氣之關聯;《證治準繩》則載耳輪赤腫為「少陽風熱上攻」之象,顯示其辨證價值。

耳輪之診察與調治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思維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,成為望診與外治法之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