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便血

證名。指大便中帶血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。其成因多與濕熱蘊結、積滯內停、毒邪侵襲腸胃,或風熱之邪客於下焦,損傷血絡有關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九》記載:「病者大便下血,或清、或濁、或鮮、或黑,或在便前,或在便後,或與泄物並下……故曰便血。」顯示便血之表現多樣,可隨病機不同而異。

分類與病機

  1. 遠血與近血

  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先便後血為遠血,先血後便為近血」,以出血部位區分。遠血多源於胃與小腸,血色暗黑如柏油;近血則多來自大腸或肛門,血色鮮紅。
    • 近血又可細分為「腸風」與「臟毒」:
      • 腸風:風熱客於腸道,血下如濺,血色鮮紅,多伴肛門灼熱。
      • 臟毒:濕熱毒邪蘊結,血下晦暗,黏稠腥臭,或見肛門腫痛。
  2. 病因分型

    • 濕熱便血:濕熱下注大腸,迫血妄行,症見便血鮮紅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積熱便血:飲食積滯化熱,灼傷腸絡,常見腹脹便秘,血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    • 熱毒下血:疫毒或瘡瘍內攻,血下量多色紫,伴身熱煩渴。
    • 中寒便血:脾陽虛衰,血失統攝,症見便血黯淡,腹痛喜溫,四肢不溫。
    • 虛損便血:久病肝不藏血、脾不統血,或腎虛不固,血下綿延,色淡質稀,兼見氣短神疲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實證:以清熱涼血、祛濕解毒為主,如黃連解毒湯、槐花散等。
  • 虛證:宜補益脾腎、固攝止血,如歸脾湯、黃土湯等。
  • 虛實夾雜:需攻補兼施,如駐車丸調治濕熱未清而陰血已傷者。

相關疾病

便血可見於多種疾患,如「腸澼」(痢疾)、「蠱注」(寄生蟲病),或現代醫學之消化性潰瘍、腸息肉、痔瘡等。然中醫辨證重病機,非僅拘於病名。

(按:古籍所載「蠱注下血」多與蟲積或疫毒相關,今人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