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便血」的解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1-03-26證名。大便下血,出《素問.陰陽別論》:由濕熱、積滯、結毒侵襲腸胃,或風、熱客於下焦,血脈損傷所致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:「病者大便下血,或清、或濁、或鮮、或黑,或在便前,或在便後,或與泄物並下,……故曰便血。」《金匱要略》以先便後血為遠血,先血後便為近血。近血有腸風、臟毒之分。後世從病因分類,分為濕熱便血、積熱便血、熱毒下血、濕毒下血、酒積便血、中寒便血、腸澼下血、蠱注下血等,詳見各條。便血經久不愈者,多由臟氣虧損,或久病肝失所藏,脾虛不能攝血,腎虛不能固下所致,治宜扶正,或祛邪與扶正兼顧。痢疾亦見便血,詳見痢疾條。本證見於消化性潰瘍、急性傳染病、血液病及結腸、直腸、肛門疾患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