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聾無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聾無聞

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,指聽覺功能完全喪失之症。此症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,其病因病機複雜,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相關,臨床需結合全身證候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年高體衰
    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開竅於耳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年老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耳竅失養,聽力漸退,終至「耳聾無聞」。此屬虛證,多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腎虛之象。
  2. 外邪侵襲
    風熱或風寒外邪壅遏耳竅,少陽經氣不利,可致猝然耳聾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:「風邪乘虛隨脈入耳,與氣相搏,故為耳聾。」此類多屬實證,常見於暴聾(參見「暴聾」條)。
  3. 氣血瘀阻
    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致氣血瘀滯,耳部經脈閉塞,清竅失聰。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瘀血阻絡」可致耳聾,需活血通竅為治。
  4. 先天稟賦不足
    胎元虧損或母體妊娠失調,致小兒出生即耳聾無聞,此類多與腎精先天匱乏相關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腎精虧虛型:耳聾漸發,鳴聲細弱,兼見眩暈健忘,舌淡脈沉弱。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耳聾左慈丸加減。
  • 肝火上擾型:暴聾耳悶,面赤口苦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痰火鬱結型:耳聾昏蒙,胸悶痰多,苔黃膩。治宜化痰清火,方用溫膽湯合滌痰湯。
  • 氣滯血瘀型:外傷後耳聾,舌暗瘀斑。治宜活血通竅,方用通竅活血湯。

針灸療法

針灸可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常取耳周穴位如聽會、翳風,配合遠端穴位如太溪(滋腎)、中渚(通少陽經)。虛證加灸腎俞、關元;實證針刺瀉合谷、行間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耳聾:泛指聽力減退,程度輕重不一(參見「耳聾」條)。
  • 耳閉:耳竅閉塞感,多伴聽力下降,屬耳聾之輕症。
  • 暴聾:突發性耳聾,多因外邪或肝火(參見「暴聾」條)。

此症需細審病因,虛實分治,結合藥物與針灸,以復耳竅清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