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聾(中醫病證名)

定義與源流

耳聾乃中醫病證名,指聽力減退或完全喪失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,後世醫籍多有論述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精脫者,耳聾」,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亦載:「肝病者……氣逆,則頭痛,耳聾不聰、頰腫」,揭示耳聾與肝腎之密切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學認為耳聾病因複雜,總歸虛實兩端:

實證耳聾

  1. 風熱上擾:外感風熱之邪,上壅耳竅
  2. 風寒閉竅:風寒外襲,經氣閉塞
  3. 肝火上炎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循經上擾
  4. 痰火壅阻:痰濕內生,鬱久化火,阻塞清竅
  5. 濕溫蘊結:濕熱之邪纏綿,蒙蔽耳竅

虛證耳聾

  1. 腎精虧虛:腎開竅於耳,精脫則耳失所養
  2.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源,耳竅失充
  3. 肝腎陰虛:陰精虧耗,虛火上炎,灼傷耳竅
  4. 陽虛失溫:命門火衰,耳竅不得溫煦

《景嶽全書》卷二十七詳述:「耳聾證……其證有五,曰火閉、曰氣閉、曰邪閉、曰竅閉、曰虛閉」,實則皆可歸於虛實二綱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實證耳聾

  1. 風熱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突發,耳脹耳痛,伴發熱惡風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加減(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)
  2. 風寒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伴頭痛身痛,鼻塞流清涕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
    • 方藥:九味羌活湯加減(羌活、防風、蒼朮、細辛等)
  3. 肝火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耳鳴,面赤口苦,煩躁易怒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柴胡等)
  4. 痰火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悶脹,頭重胸悶,痰多黏稠
    • 治法:化痰清火
    • 方藥:竹茹溫膽湯加減(竹茹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)

虛證耳聾

  1. 腎虛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漸進,腰膝酸軟,遺精早泄
    • 治法:填精補腎
    • 方藥:耳聾左慈丸加減(熟地、山茱萸、磁石、五味子等)
  2. 氣虛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時輕時重,倦怠乏力,少氣懶言
    • 治法:益氣升清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
  3. 血虛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伴面色萎黃,心悸失眠
    • 治法:養血通竅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加減(當歸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遠志等)
  4. 肝腎陰虛耳聾

    • 主症:耳聾耳鳴,眩暈目乾,五心煩熱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
    • 方藥:大補陰丸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龜板、熟地等)

特殊類型

  1. 暴聾:突發性耳聾,多屬實證,常因肝火、痰火或風熱所致
  2. 久聾:聽力逐漸下降,纏綿難愈,多屬虛證或虛實夾雜
  3. 外傷耳聾:因跌仆損傷或爆震所致,需活血化瘀通竅

《醫學心悟·耳》指出:「凡傷寒邪熱耳聾者,屬少陽證,小柴胡湯主之」,說明六經辨證中耳聾亦可見於少陽病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