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碹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碹瘡

病名。碹,即旋。耳碹瘡,系指耳後縫間生瘡。亦有謂之為月蝕瘡

外科大成》卷三:「耳碹者,生耳後縫間,延及上下,如刀裂之狀,隨月之盈虛,故名月蝕瘡。」

常見於小兒,多由胎毒未凈,濕熱炎上所致。治宜解毒清熱。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等加減。外用胡粉散。可與耳瘡旋耳瘡條互參。

耳碹瘡

耳碹瘡,又稱月蝕瘡,是一種發生在耳後縫間的瘡癤。多見於小兒,多由胎毒未凈,濕熱炎上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耳碹瘡初起時,耳後縫間出現紅腫熱痛,局部皮膚發紅,有灼熱感,觸之疼痛。隨後,紅腫逐漸擴大,形成膿腫,破潰後流出膿液。

診斷

根據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,可以診斷為耳碹瘡。

治療

耳碹瘡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為主。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等加減。外用胡粉散。

預防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
  2. 保持耳部清潔,避免耳朵進水。
  3. 若有耳部不適,應及時就醫。

注意事項

  1. 耳碹瘡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2. 耳碹瘡患者應避免熬夜,保持充足睡眠。
  3. 耳碹瘡患者應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合併症

耳碹瘡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局部感染,甚至引起蜂窩織炎。

結語

耳碹瘡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多由胎毒未凈,濕熱炎上所致。其臨床表現為耳後縫間出現紅腫熱痛,局部皮膚發紅,有灼熱感,觸之疼痛。隨後,紅腫逐漸擴大,形成膿腫,破潰後流出膿液。耳碹瘡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為主。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等加減。外用胡粉散。耳碹瘡患者應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保持耳部清潔,避免耳朵進水。若有耳部不適,應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