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碹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碹瘡
病名釋義
耳碹瘡,又稱「月蝕瘡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。「碹」通「旋」,意指瘡生於耳後縫隙,形如刀裂,且病情隨月相盈虛而變化,故得名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因胎毒未清,濕熱上炎,蘊結耳後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胎毒濕熱:小兒先天胎毒未淨,或母體孕期飲食不節,濕熱內蘊,傳於胎兒,出生後濕熱循經上攻耳後。
- 外感風邪:耳後肌膚薄弱,風邪夾濕熱侵襲,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生瘡。
- 脾胃失調:小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不化,積熱內生,亦可上炎發為此瘡。
臨床表現
- 部位:初起於耳後縫間,可蔓延至耳廓上下,嚴重者裂痕深如刀割。
- 特徵:瘡面潮紅糜爛,滲黃水,結痂後反覆發作,隨月相變化而加重或減輕(《外科大成》稱「隨月之盈虛」)。
- 兼症:或見煩躁啼哭、口臭、小便黃赤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
內治
- 清熱解毒,利濕化濁:主方選 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甘草)加減。
- 熱重者,加黃芩、梔子;
- 濕盛者,加滑石、薏苡仁;
- 胎毒明顯者,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。
- 調理脾胃:若因積滯致病,可配合 保和丸 消食導滯。
- 清熱解毒,利濕化濁:主方選 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甘草)加減。
-
外治
- 胡粉散(《醫宗金鑒》方):以胡粉(鉛粉)、黃連、甘草等研末,外敷患處,收濕斂瘡。
- 濕敷法:黃柏、苦參煎湯冷濕敷,清熱燥濕。
鑑別診斷
- 耳瘡:多發於耳道或耳廓,以紅腫熱痛為主,少見裂縫。
- 旋耳瘡(耳周濕疹):皮損泛發,瘙癢劇烈,與月相無明顯關聯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大成》卷三詳載:「耳碹者,生耳後縫間,延及上下,如刀裂之狀。」並指出其與月相相應之特點,後世多沿襲此說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耳後間擦疹」或「濕疹性皮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從濕熱、胎毒論治,體現整體辨證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