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眩

定義
耳眩,又稱「耳屏」,為外耳門前側之軟骨結構,左右各一,形似屏障,故得名。在中醫解剖學中,耳眩屬「外耳」範疇,與耳廓(耳輪)共同構成耳部外觀,並具保護耳道、調節聲波傳導之生理功能。

中醫理論中的相關論述

  1. 經絡連結
    耳眩所在位置與手足少陽經、足陽明經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少陽之脈,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;《針灸甲乙經》亦提及耳前區域為多條經脈交會之處。耳眩作為外耳顯著標誌,可作為針灸取穴之參考,如「耳門穴」(手少陽三焦經)即位於耳屏上切跡前方。
  2. 診斷意義
    中醫望診中,耳眩的形態、色澤變化可反映臟腑狀態:

    • 色澤:若耳眩泛紅,多與肝膽火旺或上焦熱盛有關;蒼白無華則可能提示氣血虛弱。
    • 形態:耳眩腫脹或觸痛,或與風熱外襲、少陽經氣滯相關,常見於耳癤、耳瘡等外耳病症。
  3. 與耳疾的關聯
    傳統醫籍中,耳眩異常多歸屬於「耳病」範疇,如:

    • 耳脹耳閉(類似現代醫學的耳咽管功能障礙):若耳眩周邊脹滿感,伴耳悶,多因風邪阻滯或少陽經氣不利。
    • 耳癰(外耳道炎或癤腫):耳眩局部紅腫熱痛,屬熱毒壅滯,可配合清熱解毒方藥如「五味消毒飲」加減。

針灸與耳眩的應用
耳眩周邊穴位(如聽宮、聽會)常運用於耳鳴、耳聾治療。部分耳針療法亦以耳眩為定位標誌,配合耳穴貼壓,調理相應臟腑功能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》提及:「耳前起骨曰耳眩,足少陽所過也」;《類經圖翼》則強調耳部經絡「為宗脈之所聚」,進一步說明耳眩在經氣輸布中的重要性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