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簫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簫聲
病證名,屬耳鳴之特殊表現,指耳中鳴響如簫管吹奏之聲,音調或高或低,或綿延不斷。《東垣十書》云:「心臟虛邪,熱風相合,妄聽妄聞,耳簫聲。」此症多因臟腑失調,邪氣上擾耳竅所致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心火亢盛:心主神明,開竅於耳。若心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情志鬱結化火,循經上擾清竅,可致耳中如簫聲鳴響,兼見心悸、煩躁、失眠等症。
- 肝膽火熾:肝膽經絡循行過耳,若肝鬱化火,或膽火上衝,風熱相搏,則耳竅受擾,發為簫聲耳鳴,常伴口苦、頭暈、脅痛等症。
- 腎精虧虛:腎開竅於耳,若腎陰不足,髓海空虛,耳竅失養,虛火內生,亦可致耳鳴如簫,多見於年老體衰或勞倦過度者,兼有腰膝痠軟、健忘等症。
-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壅塞耳竅,氣血不暢,亦可引發耳鳴,其聲多低沉纏綿,伴頭重胸悶、苔膩等痰濕之象。
辨證論治
- 心火亢盛者:治宜清心降火,方選導赤散加減,或配合黃連、蓮子心等清心之品。
- 肝膽火熾者:治宜清瀉肝膽,方用龍膽瀉肝湯,佐以鉤藤、石決明等平肝潛陽。
- 腎精虧虛者:治宜滋腎填精,方用耳聾左慈丸,或六味地黃丸加減,輔以磁石、五味子等斂陰安神。
- 痰濕阻絡者:治宜化痰通絡,方選溫膽湯合通氣散,酌加蒼朮、陳皮等健脾化濕。
古籍記載
除《東垣十書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」,與腎虛耳鳴相關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載有「風邪乘虛隨脈入耳,與氣相擊」,說明外邪侵襲致耳鳴之機理。
此症雖以「簫聲」為特徵,然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