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挺,又稱耳痔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此症多因肝、胃、腎三經火毒鬱結,凝聚於耳竅所致,屬耳科常見癰疽範疇。

病因病機
《外科理例》指出,耳挺形成與三焦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肝經循行絡耳,若情志鬱結化火,或胃火循經上炎,兼之腎陰不足致虛火上擾,三經之火交熾於耳竅,灼津成痰,瘀阻脈絡,遂結為有形之贅物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火毒壅滯,氣血瘀結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耳竅內生贅生物,初起如粟米,漸長若棗核,甚者胬出耳外。其色多呈淡紅或暗紅,質地堅硬,觸之疼痛明顯,可伴耳內脹悶、聽力減退。明代《瘍醫大全》補充:「挺生耳內,痛引腦顛」,可見其症甚者能牽連頭部經絡。

診斷要點
需與耳蕈(耳息肉)相鑑別:

  • 耳挺形如棗核,根蒂細而頂端膨大,色紅疼痛;
  • 耳蕈狀若蘑菇,基底寬廣,色淡紅而痛輕。
   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強調:「挺蕈之別,在形與痛」,可資辨證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梔子清肝湯加減:以梔子、黃芩清瀉三焦火毒,配伍柴胡疏肝、當歸活血,佐以石膏清胃火,玄參滋腎陰,標本兼治。
    • 若火毒熾盛,可合 黃連解毒湯;陰虛明顯者加知母、黃柏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白降丹點蝕法:取《外科正宗》之法,以白降丹微量點塗贅物頂端,腐蝕消堅,待其自然脫落。操作時須避開正常肌膚。
    • 硇砂散外敷:硇砂配輕粉、冰片研末,以麻油調敷,具化腐消胬之效。清代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載此方「能蝕惡肉而生新」。

古籍補充
清代《外科大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耳挺屬少陽風熱,當從火治」,提出可配合針刺聽會、翳風等穴以通絡散結。另載「瓦松搗汁灌耳」之民間驗方,取其酸澀斂瘡之功。

此症預後多良,然治療期間需觀察贅物消長變化,若火毒未清易反覆發作。歷代醫家尤重調理情志與飲食,防其死灰復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