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聤

耳聤為中醫病名,出自《壽世保元》卷八,指小兒耳部腫痛、流膿之症,多因三陽經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風熱壅遏,上攻耳竅所致。其病機與外感風熱、肝膽濕熱或脾胃積熱相關,熱毒蘊結耳竅,化腐成膿,發為耳聤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侵襲三陽經脈,循經上擾耳竅,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2. 肝膽濕熱:肝膽經脈循行於耳,若情志不暢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循經上蒸,灼傷耳竅黏膜,化膿成聤。
  3. 脾胃積熱:小兒脾胃嬌弱,若過食肥甘厚味,積熱內生,上炎耳竅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耳聤常見耳內脹痛、灼熱感,甚則流黃稠膿液,聽力減退,或伴發熱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若遷延不愈,膿液可轉為青綠色,屬肝膽濕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風瀉熱
    • 方用《壽世保元》驅風散熱飲子加減,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。常用藥如連翹、黃芩、梔子、薄荷、防風等。
  2. 外用吹耳法
    • 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三載方:以水龍骨(即船底舊油灰)、硼砂研末吹耳,棉塞固藥,具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之效。
  3. 清肝膽濕熱
    • 若屬肝膽濕熱,可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合局部清潔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耳聤與聤耳(泛指耳竅化膿性疾病)症狀相似,然聤耳範圍較廣,包含多種耳膿證候;耳聤則偏重於風熱壅遏之急性表現,二者可互參。

此症記載反映中醫對耳病之辨證思路,結合內服清熱、外治斂瘡之法,體現「內外兼治」的傳統療癒特色。